与亭古诗为伴的秋日独思日记
十月十五日 晴 微风
今日午后,独坐校园凉亭,取出随身携带的《亭古诗选》,竟不知不觉沉浸了整个下午。秋风轻拂书页,仿佛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文字,此刻如此鲜活地跃动在心间。
亭古诗中的意境再现
翻开泛黄的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读至此处,不禁抬眼打量所在的这座亭子。虽非送别之所,但秋风拂过亭角悬挂的风铃,叮咚作响间竟也品出了几分古意。亭柱上斑驳的漆痕,石凳微凉的触感,都与诗中的意境悄然重合。
继续品读,白居易的《亭西墙下闲坐》写道:“归来未及闲,又向亭西坐。兀兀复腾腾,谁人知此味。”诗人独坐亭中的闲适与寂寞,穿越时空感染了我。此刻校园人声渐稀,唯闻鸟鸣偶尔划过天际,这种孤独的静谧,竟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亭台与诗意的永恒交织
细读才发现,亭在古诗词中不仅是建筑,更是情感的载体。苏轼的《涵虚亭》有“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之句,道出了亭台开阔视野的妙处。而杜甫的《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中“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则描绘了亭与自然相融的画卷。这些诗句让我第一次真正注意到,平日匆匆经过的这座亭子,原来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意蕴。
夕阳西下时,读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文章详细记载了建亭的经过,让我忽然意识到,每一座亭都有一段历史,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座校园里的亭子,或许没有名人题咏,但谁又能说,此刻坐在亭中读诗的我,不正在续写着它的故事呢?
心灵与古典的对话
合上书时,暮色已渐浓。亭古诗的魅力,不仅在于语言的精妙,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古人于亭中观景、抒怀、饯别、独思,将瞬间的感悟凝练为永恒的文字。反观当下,我们拥有太多便利,却少了这份驻足品味生活的闲情。
今日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亭不仅是休憩的场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它让我们在繁忙之余,有机会停下来与自然对话,与历史交谈,与内心深处的自己相遇。那些流传千年的亭古诗,正是这种对话的最佳媒介。
准备离开时,在亭柱上轻轻刻下“今日读诗于此”的数字——当然是用指尖虚拟地书写。这个秋日的下午,因与亭古诗的相遇而变得丰盈,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如同亭间穿梭的风,轻轻拂过心灵,留下永恒的回响。
表达孤独思考的古诗
表达孤独思考的古诗 1. “独坐窗前夜难眠,心中思绪万千般。”就像我一个人在夜晚对着窗户,那感觉,哎呀,真的是只有自己知道啊! 例子:我那次一个人在家,坐在窗前,看着外面黑乎乎的,心里各种想法就涌上来了,可不就是这种感觉嘛! 2. “孤单身影伴月光,寂寞情怀心底藏。”这多像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里,那孤单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呢! 例子:我记得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