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三日 阴雨
清晨推开窗,李商隐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突然涌上心头。虽然诗中写的是秋雨,但眼前这场绵密的冬雨,竟与千年前那场淋湿诗笺的夜雨如此相似。
第一幕:雨中即景
灰蒙蒙的天幕像浸透的棉絮,雨丝细得几乎看不见,却在青石板上积出镜面般的水洼。行道树褪尽残叶的枝桠上,雨滴凝结成晶莹的冰凌,让我想起韦应物"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意境。撑着伞走过巷口,卖烤红薯的老人裹着军大衣,炉子里腾起的热气与雨雾缠绵,构成冬日最温暖的画面。
第二幕:书斋听雨
午后在书房整理旧书,雨水敲打空调外机的声音,竟与白居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产生奇妙共鸣。玻璃窗上的雨痕像抽象派的画作,模糊了远处写字楼的轮廓。煮一壶陈皮老白茶,水汽氤氲中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爱在雨天写诗——这淅沥的雨声本就是最天然的韵脚。
第三幕:夜雨沉思
入夜后雨势渐急,路灯下的雨线如同银针穿梭。翻到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发现先贤们早将冬雨写出了金戈铁马的气势。此刻的雨声时而如珠落玉盘,时而似羯鼓频催,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妙玉收集梅花雪的雅事。现代人虽住在钢筋水泥中,但被雨声唤醒的诗意,依然会从空调排水管的滴答声里破土而出。
临睡前,窗外的冬雨仍在演绎它的变奏曲。这场雨让我懂得,所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不在时节而在心境。当雨滴成为穿越时空的密码,每个湿冷的冬日都能与古人完成一场温暖的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