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接龙2:诗韵流转的秋日独思
十月十五日,微凉有风
清晨推窗,一片梧桐叶悠然飘落案头,带着昨夜雨水的湿润。忽然想起昨日与友人玩的“古诗接龙2”游戏——规则是每人接吟一句诗,末字需与下句首字同音,且必引经典。我们从“床前明月光”始,至“光景一时新”,再至“新鬼烦冤旧鬼哭”,竟一路跌宕悲喜,直至暮色沉沉。
诗链如人生
这场接龙仿佛时间的隐喻:诗句与诗句环环相扣,似秋日连阴雨,绵绵无绝。李白豪迈之“光”甫落,朱熹理趣之“新”即起;杜甫沉郁之“哭”未歇,乐天“哭声一何悲”又续。诗如人生,悲欢本相衔,无绝对起点,亦无真正终点。
午后书房,墨香犹存
重翻《唐诗三百首》,忽悟“古诗接龙2”之妙不在胜负,而在诗句碰撞时迸发的意蕴穿越。王维“空山新雨后”接王安石“后庭花草艳”,虽隔四百年,却共绘秋色;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接苏轼“好竹连山觉笋香”,哀婉与旷达竟自然交融。
音韵之桥
汉字同音字之多,让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可接李清照“恨潇潇、无情风雨”,女儿心事叠家国悲慨,顿生新境。这游戏恰似文化基因的螺旋:表面循音韵之规,内里却催发诗意的化学变化。
日暮时分,秋灯初上
掌灯续写日记时,窗外虫声渐密。忽忆接龙中自创的规则:允许引用非古诗,但需合韵律。试吟“香消酒未消”接现代诗“消尽年光盏底露”,竟无窒碍。诗魂本无古今界,犹如明月照千年。
今日最妙之句,当属友人以“露从今夜白”接“白日依山尽”。杜甫之露与王之涣之日,在音韵邂逅中凝成秋露映夕照的奇景。原来“古诗接龙2”真意,是教我们在机械规则里触摸诗意自由——就像秋风虽裁尽落叶,却裁不断天地间的诗脉。
搁笔时,风卷日记页簌簌作响,恍若诗句接龙声未歇。或许明日,当以“尽”字起头,试接“尽日寻春不见春”,看梅尧臣能否遇见唐人之春?诗路漫漫,惟音韵如灯,照见千年心魂共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