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诗韵长存
——春日读诗日记
四月十二日 微雨初霁
清晨推窗,昨夜细雨润湿了青石板路,檐角犹滴答着水珠。忽然想起杜甫那句"润物细无声",不觉怔忡。这"润"字真是妙极,既描摹春雨浸润万物的姿态,又暗合文化滋养人心的过程。书架上的《唐诗三百首》扉页已泛黄,恰如这春雨般,二十年来无声浸润着我的性灵。
诗中的润字美学
翻阅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照"与"流"之间,何尝不是一种光影对溪石的润泽?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月光如水润透寒夜,愁思如露浸润心田。这些诗句就像春雨,初读不觉奇,日久方知每个字都如种子般在心底生根发芽。
书房偶得
午后整理旧籍,发现少年时批注的《宋词选解》。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句旁,稚拙的铅笔字写着:"湖水润了阳光"。不禁莞尔——原来"润"的种子早已种下。今再读周邦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方才懂得"宿雨"润泽后的荷叶,何以在初阳下焕发出这般生机。
润字的文化浸润
汉字之妙,在于形义相生。"润"从水从闰,既表雨水丰沛之态,又含滋养万物之功。在古诗词中,润字从不喧哗,总是悄然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或是"渭城朝雨浥轻尘"的离愁别绪,或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早春欣喜,又或是"洞房昨夜停红烛"的缱绻情深。这种含蓄之美,恰似中国文化特有的浸润式滋养——不疾不徐,不言不语,却能让万物生长。
暮色沉思
黄昏时雨又至,窗台兰花承着雨露,叶片愈发青翠。忽然明白古人为何钟爱"润"字——文化传承正如这细雨润物,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温柔力量。我们读诗、写诗、传诗,不就是让千年文脉如春雨般,一代代浸润后来者的心田吗?
掩卷沉思,那些看似遥远的诗句,其实早已通过无数个微雨黄昏、无数盏青灯黄卷,润进了我们的血脉。正如这春夜细雨,无声无息,却让整座城市都沉浸在诗意的湿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