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暮寻诗韵

春暮寻诗韵

壬寅年三月廿一 微雨初霁

暮春的雨丝,斜织在青瓦白墙之间,恰似李清照所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执伞行于石巷,忽见残红满地,恍若《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之境,不禁轻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檐下听雨韵

晨起时闻雨打芭蕉,噼啪声如珠落玉盘。想起蒋捷《虞美人·听雨》中“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之句,而今虽非少年,却亦能在雨声中品得三分诗意。瓦当滴水下积一浅洼,涟漪圈圈荡开,恰似时光的年轮,载着千年诗词的平仄韵律,缓缓扩散至心间。

二、庭前拾落英

午后雨歇,见海棠零落成泥。忽忆起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叹。俯身拾起一枚完整的花瓣,夹入线装《唐宋词选》中,墨香与残香交融,竟成就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古人见落花而伤春,我今见落花却悟得:凋零亦是一种圆满,如诗之绝句,虽止于四句,余韵悠长。

三、夜窗品诗情

夜阑人静时,展卷读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忽觉窗外月色如水,洒在书案上,将墨字染得银光粼粼。此情此景,恰合苏轼“庭下如积水空明”之妙境。古诗词之韵,不在辞藻堆砌,而在情景相融,今人若能以赤子之心观物,则一草一木皆可入诗。

今日所感,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古诗词之韵,非遥不可及之古董,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清泉。当我们以诗心观世,则细雨、落花、夜月,无不是平仄交替的华章,无不是与古人神交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