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山居日记:清泉石上流

山居日记:清泉石上流

壬寅年六月十五 晴

入山已是第三日。城市带来的喧嚣,终于被层层叠叠的绿意滤净,耳中只余下一片真空般的寂静。直到午后,一阵若有若无的泠泠之声引我穿过后院那片疏竹林,一条隐匿的溪涧豁然呈现于眼前。此情此景,王摩诘那句“清泉石上流”便不再是纸上的诗,而是天地间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剧幕。

清泉

那泉水极清,清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程度。日光透过交错的枝叶筛下来,落在水面上,竟不是简单的反射,而是被水流切碎、溶解,再吞吐出万千颗跃动的金屑,仿佛水底藏着一位精于炼金术的隐士。我蹲下身,掬起一捧,寒意瞬间刺入掌心,顺着血脉漫溯,令人神智一清。水中有极细小的孑孓微微颤动,它们亦是这澄澈世界的一部分,并不惹人厌嫌,反而显出一种生之纯粹。泉水入口,有一股难以言喻的甘甜,那是矿物质与山林气息经年累月交融的味道,是任何瓶装水都无法复制的、属于大地的原初之味。

石上

泉下的石头才是真正的老住户。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被流水打磨得没了半分火气。大者如卧牛,青黑色的脊背露出水面,光滑而沉稳;小者如卵珠,洁白圆润,密密地铺在水底。最妙的是一块扁平如案的青石,横亘溪中,泉水便从两侧漫过,又在下方汇合,仿佛那石是专为分流而设。石上覆着一层绒毯般的青苔,润极了,滑极了,脚踩上去非得万分小心不可。这些石头见证过多少春秋?它们沉默地承载着流水的冲刷与嬉戏,棱角化作圆融,这便是时光最直观的雕刻。

“流”是这一切的灵魂。它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活泼的、不息的生命。水流的速度并不湍急,但也绝不迟滞,它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遇石则分,遇洼则聚,遇陡则急,遇平则缓。这流动奏出了乐章:淙淙处是轻快的拨弦,汩汩处是深沉的吟唱,偶尔遇到一个小落差,便化作一小片哗然的欢笑。我长久地坐在岸边,看着一片墨绿的樟树叶像一叶小舟,打着旋儿,从上游漂来,在“卧牛石”旁稍作徘徊,又毫不犹豫地继续它的旅程,随波而下,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它的归处是哪里?是山下的深潭,还是更远的江河?这奔流不息的泉水,它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浩瀚的海洋,而在此刻,它只是为我,为这片山林,尽情地展示着“流动”本身的美。

日头西斜,林间光线变得柔和。我忽然想到,摩诘当年所见之景,与我今日所见,或许并无二致。千年的时光,于山河而言,不过一瞬。科技翻天覆地,人心沧海桑田,而这一缕清泉,依旧在石上恬然流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它洗涤我的耳目,更冲刷我的心灵。它告诉我,世间确有永恒之物,并非高深莫测的哲理,而是这般触手可及的清澈与流淌。起身归去时,那泠泠水声已不再是背景,它流入耳中,驻进心里,成为我体内一曲永恒的回响。

1到5年级王维的诗

清泉石上流:清亮的泉水沿着石头流淌。竹喧归浣女:竹子沙沙作响,洗衣的少女回家。莲动下渔舟:水面上荷叶微动,渔船随之摇曳。随意春芳歇:春天的花香逐渐淡去,自然轮回。王孙自可留:王孙(贵族子弟)可以留在此地,寄情于山水。二、赏析:这是一幅生动的山居画卷,光与水、静与动交错呈现。雨后的山谷更显洁净,晚秋的气息悄然...

诗歌鉴赏是什么意思

我合上日记,心中满是对过去岁月的眷恋,也更加明白了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情感,能让人在回忆中品味出无尽的滋味。二 一、原文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衍生注释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旷的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