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海关前的秋思日记
戊戌年八月廿三 晴而风急
晨光微熹时,我终于站在了古诗中反复吟诵的雄关之前。青灰色城砖在秋阳下泛着冷冽的光,蜿蜒的城墙如苍龙盘踞燕山渤海之间,"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楹联在朱漆城门两侧巍然矗立。指尖抚过斑驳的砖石,竟触到深深浅浅的刻痕——或许是戍卒用枪戟刻下的乡愁,或许是诗人以竹笔留下的叹惋。
城楼长风啸古今
登临天下第一关城楼时,恰闻檐角铁马铮铮。极目东望,渤海烟波浩渺处似有徐福楼船残影;回首西眺,燕山层林尽染间恍见戚家军旌旗猎猎。垛口处秋风飒飒,卷起千页青史: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鏖战,八国联军在此叩关,直奉军阀在此交锋... ...而此刻唯有成群鸿雁掠过关楼,在湛蓝天幕划出悠长的寂寥。
碑林墨香觅诗魂
关城西侧碑林陈列着历代吟咏山海关的诗词石刻。乾隆御笔"缥缈三山瀛海接"的洒脱,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的悲壮,乃至近代李大钊"壮别天涯未许愁"的豪迈,都在青石上凝成永恒。最动我心魄的却是无名氏刻于墙角的小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字迹歪斜如士卒蘸着烽烟写就,让六百载春秋刹那倒流。
暮色苍茫见沧桑
日暮时分漫步老龙头,长城在此昂首入海。澄澈秋水与赭色礁岩相激,飞溅的浪沫沾湿了明代炮台遗址。石城炮穴里生出几丛野菊,金黄花瓣在夕照中摇曳,恰似那些湮没于史册的守关人未尽的叹息。突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将边关与秋色并提——萧瑟秋风掠过箭孔时的呜咽,本就是历史最苍凉的注脚。
归途月光如水,城楼轮廓在暮色中渐次模糊。忽然想起镇远镖局旧址墙上的话:"过往客官,且饮一碗热酒去,前面路途,都是故人走过的。"这或许就是山海关最动人的秘密:每块砖石都窖藏着故事,每缕秋风都挟带着诗魂,等待某个秋日,与追寻古诗而来的心灵猝然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