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古诗:秋夜灯下重读《静夜思》有感
一窗明月半床书
昨夜整理旧物时,偶然翻到中学时手抄的《唐诗三百首》。泛黄的纸页上,李白那首《静夜思》的笔迹已有些晕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年前用蓝黑墨水誊写的诗句,此刻在台灯下竟泛起粼粼波光。
霜月何曾改颜色
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圆月,说这是李白望见的月亮。当时只觉得这二十个字像冰糖葫芦般晶莹剔透,却不懂为何"疑是地上霜"要写得这般清冷。今夜重读,忽然惊觉那霜色早已渗入骨髓——去年父亲生病住院时,病房窗外的月光也是这样白泠泠地铺满走廊。
墨痕深处是乡愁
翻到诗集扉页,发现当年还幼稚地模仿古人作了批注:"此诗妙在寻常景物中见深情。"如今看来,这评语倒像预言。在异乡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公寓阳台的防盗窗把月光切割成几何图形,但每当看见那银白的光斑,总会想起老家院子里那棵歪脖子枣树,童年时总爱踩着树杈去够枝头的月亮。
旧书页里的时光标本
诗集里夹着几片枯黄的银杏叶,应是大学时从校园银杏大道拾来的。某片叶脉间还粘着半透明糖纸,想来是当年随手夹进去的陈皮糖包装。这些细微的痕迹突然让诗句活了过来——李白在长安客栈写下的岂止是乡愁,更是所有游子共通的,对生命里那些温暖碎片的眷恋。此刻耳机里正好播放到《月光奏鸣曲》,钢琴声与窗外渐起的秋虫鸣叫交织,竟与千年前的某个夜晚遥相呼应。
今月曾经照古人
合上诗集时,发现封底有褪色的圆珠笔迹:"2003年9月购于新华书店,考完月考奖励自己。"突然想起那日书店门口有卖糖炒栗子,甜香裹着油墨味钻进鼻腔。如今电子书盛行,这般具象的阅读记忆竟成奢侈。或许古诗最动人的力量,就是让我们在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与不同时空的自己劈面相逢。
夜更深了,月光悄悄爬上枕头。不知千年后的某个秋夜,是否也会有人捧着电子阅读器,为这二十个汉字怔忡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