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读孙权「秋风里巷枌榆凋」有感
壬寅年八月廿三 霜降初临
暮色四合时,窗外忽起风声。推窗见梧桐叶纷飞如蝶,蓦然忆起东吴大帝孙权那句「秋风里巷枌榆凋」,竟觉千年时光在此刻凝结成霜。这句诗出自《答虞翻诏》,本是君臣间的文书往来,却因这七个字溢出纸墨,在历史长河中漾开粼粼波光。
一、诗痕墨影溯往昔
建安二十四年的秋风想必格外肃杀。孙权在诏书中以枌榆凋零喻故土沧桑,彼时他正面临荆州之争、曹魏虎视,却在军务倥偬间以诗笔勾勒出治世忧思。枌榆乃故乡代称,《史记·封禅书》早有「高祖祷丰枌榆社」之载,孙权化用此典,将帝王霸业与乡土情怀熔铸于秋风意象之中。这般胸襟,远非寻常武夫所能及。
今人多知孙权善权谋、精武略,却鲜少提及他「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的文采。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实则江东孙氏文采亦不遑多让。其兄孙策临终所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早已道出孙权刚柔并济的特质。
二、千年秋风过江南
此刻我临窗而立,见小区花园里香樟与银杏交错摇曳。现代都市的「里巷」虽无古时枌榆,却有紫叶李在秋风中褪去嫣红。忽然懂得孙权当年写的不仅是自然节律,更是岁月流转中人与土地的羁绊。那些栽种在房前屋后的树木,从来都是游子心中的地理坐标。
想起去年探访南京清凉山公园,在东吴遗迹处见明代镌刻的《驻马坡》诗碑:「诸葛曾闻驻马鞍,仲谋空说控龙蟠」。游人大多忙着在孙权雕像前合影,少有人留意旁边石刻上斑驳的诗文。其实若静心品读,会发现这位帝王在《赐步骘书》《报陆逊表》等公文中常不经意流露诗情,如「思惟世事,甚可嗟愕」这般感叹,几乎可视为建安风骨的余响。
三、诗心今诠
重读「秋风里巷枌榆凋」,忽然惊觉这七个字竟暗合现代生态观。枌榆这类乡土树种的存在,本是维系土地记忆的重要载体。孙权在1800年前早已触及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而今城市绿化多用外来树种,秋日里少见纷飞的榆钱,多的是铺天盖地的金色银杏——美则美矣,终非故土旧识。
夜渐深时风愈急,电脑弹出天气预报说明日降温。忽然想起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那个秋天,是否也曾站在金陵城头,看榆叶纷落如雨,继而提笔写下诏书?帝王霸业终随江流东去,唯有诗心穿越时空,在今夜与我相逢。于是关上窗,任秋风在窗外继续吟诵千年的诗篇。
【附注】查阅《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孙权原诏为「秋风萧瑟,里巷枌榆凋落,中心怆然」,后世传抄渐成「秋风里巷枌榆凋」七言句式,更显诗家凝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