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
五月二十日 晴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我独自来到城西的鹭鸣湖畔。这里是城市边缘难得的湿地保护区,每年春夏之交总有成群的白鹭在此栖息。坐在芦苇丛生的木栈道上,忽然想起张志和那首《渔歌子》中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虽此地非湖北西塞山,但眼前景象却与词中意境奇妙地重合了。
白鹭的芭蕾
朝阳初升时,十余只白鹭开始在水边踱步。它们修长的腿像绅士的拐杖,在浅水中优雅地试探。忽然一只白鹭振翅而起,雪白的羽翼在晨光中泛起银边,仿佛唐诗中走出的精灵。它盘旋半周后俯冲入水,喙间便多了一尾挣扎的银鱼,恰应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致。这番捕食动作如同时钟机械般精准,却又带着舞蹈般的韵律,让人不禁感叹自然造物的神奇。
时空的叠影
望着白鹭划过水面的轨迹,忽然意识到我与千年前的词人看到了相同的生物行为。这些候鸟遵循着亘古不变的迁徙路线,春去秋来从未失信。而人类文明虽已从渔舟唱晚发展到无人机巡湖,白鹭捕鱼的姿态却依然如故。这种时空交错感让人恍惚——或许张志和当年见到的某只白鹭,正是此刻眼前这群鸟儿的祖先。生物基因里镌刻的记忆,比人类文字记录的历史更为古老。
生态的忧思
午后保护区管理员老陈前来巡查,我与他谈起近年白鹭数量的变化。他指着湖心小岛上的巢区叹道:“去年还有三十多个巢,今年只剩二十出头了。”虽然湖畔立着“禁止垂钓”的告示牌,但仍有人偷偷捕捞鳜鱼等鱼类,破坏了水生态链。想起词中描绘的鱼肥鹭欢的和谐图景,再看当下生态平衡的脆弱,不禁令人忧心。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曾经启迪过无数诗人的自然景观?
暮色中的启示
日落时分,白鹭群结队归巢。它们飞越夕阳的身影,像极了水墨画中的写意笔法。忽然领悟到古典诗词永恒魅力的部分来源——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的意象,正是源于人类与自然永恒的情感联结。当现代生活愈发远离自然,这些诗句便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湿地保护区。归途上决定开始学习观鸟知识,或许下个周末该去图书馆借阅《中国鸟类图鉴》,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多诗意栖居的可能。
暮色渐浓时,最后一只白鹭收起它修长的双腿,如折起一纸古诗笺投入巢中。而那句“西塞山前白鹭飞”,将在我的日记本里继续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