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次扬州寻梦之旅
今日得闲,整理书柜时偶然翻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那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倏然映入眼帘。诗句如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我合上书,当即决定:去扬州,去寻找诗中的二十四桥,去感受千年前那个明月夜的余韵。
一、旅途的启程:从诗句到现实
高铁飞驰,窗外的景色由北方的苍茫逐渐转为南方的润泽。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一丝忐忑。杜牧笔下那个笙歌曼舞、月色如水的扬州是否依旧?那传说中的二十四桥,是确指一座桥,还是如学者所言,是唐代扬州二十四座名桥的泛称?这趟旅程,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寻访,一次与古人精神的对话。
二、瘦西湖畔:寻觅桥的踪影
抵达扬州时,已是午后。放下行囊,我便直奔瘦西湖。秋天的瘦西湖,果然如诗中所云,“秋尽江南草未凋”,依然绿柳婆娑,碧波荡漾。园中桥梁众多,如玉版桥、五亭桥,每一座都玲珑精巧,自成一景。我沿着蜿蜒的水道漫步,试图从这些现代修复的桥梁中,窥见一丝唐时的风韵。
导游指着远处一座单孔拱桥说,那就是现今的“二十四桥”。它汉白玉雕砌,如玉带飘逸,卧于碧波之上。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阶24级,处处暗合“二十四”之数。我缓步走上桥面,抚摸着冰凉的玉栏,试图想象当年明月高悬、清辉遍洒的景象。
三、月夜遐思:与杜牧的隔空对话
我特意在园中徘徊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人渐稀,此时的瘦西湖褪去了白日的喧闹,回归静谧。当一轮明月缓缓升上深蓝色的夜空,清辉洒满湖面,为二十四桥披上了一层梦幻的银纱。
我独立桥头,晚风带着水汽拂面而来。闭上眼,耳畔似乎隐隐传来了清越的箫声,悠远、空灵,穿越了时空。我忽然理解了杜牧。他问“玉人何处教吹箫”,并非真的在打听一位乐师的下落,而是在追忆一种逝去的风华,一种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繁华与美好。桥,是空间的连接,也是时间的渡口。它连接了扬州城的过往与当下,也渡引着我的思绪,从现实的此岸,漂向诗意的彼岸。
四、归途有感:桥是凝固的诗
回旅馆的路上,我心潮难平。二十四桥早已不是唐代的原物,但杜牧的诗句却让它获得了永恒的生命。真正的桥,不只是砖石木铁的构造,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寄托。它凝固了历史,沟通了心灵。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便是一座永远矗立在中华文化中的、任何风雨都无法摧毁的彩虹桥。
这次寻访,我并未找到那位吹箫的玉人,但我找到了诗的魂。它就在扬州的月色里,在瘦西湖的柔波里,在每一位被这首诗打动的心灵里。桥依旧,月依旧,那份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眷恋,亦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