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古诗之旅:长城西端的苍茫怀想
一、雄关初遇
清晨六点,祁连山的雪顶刚刚染上金辉,我站在嘉峪关瓮城的青砖上,触摸着墙体上六百年的风霜。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壁垒,比想象中更加巍峨。黑山如铁,石关如锁,恰好印证了古籍中"河西咽喉,边陲锁钥"的记载。箭楼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仿佛仍在吟唱林则徐"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的慨叹。
二、诗碑寻踪
在关城东闸门的碑廊间,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嘉峪关古诗集萃》。泛黄的石碑上,明代戴弁的《嘉峪晴烟》尤为醒目:"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透过斑驳的刻痕,能想象当年守关将士望见戈壁海市蜃楼时的惊异。更令人动容的是左宗棠驻守时留下的七律:"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铁血将军的笔墨间竟藏着如此苍凉的诗意。
三、戍魂叩问
在游击将军府陈列的兵器旁,意外发现一卷当代诗人仿作的《嘉峪关秋笛》。"胡杨叶落戍楼空,羌笛声催白发新"的句子,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工作人员说这是兰州大学学生的采风作品,令人欣喜的是,古边塞诗的传统仍在新时代延续。
站在光化门向西眺望,丝绸古道在晨光中如银带蜿蜒。忽然懂得为何历代诗人至此必作诗——当旷野的风裹挟着沙粒拍打城垣,当孤雁的哀鸣划破云层,那种天地苍茫与人世渺小的强烈对冲,会天然地催发诗情。
四、落日诗会
黄昏时分,偶遇某高校文学院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垛口边朗诵自创的嘉峪关组诗,现代诗歌与古典关城形成奇妙共振。其中一句"高铁穿关过,诗留汉唐风"格外动人,让我想起昨日在高铁站看到的盛况——昔日的边关要隘,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文化地标。
暮色中的嘉峪关渐渐隐入祁连山的暗影,唯有关帝庙的香火明明灭灭。归途翻看手机里拍摄的诗碑,忽然领悟:嘉峪关的古诗从来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活着的精神脉络。从明代戍卒到当代游人,每个行至此处的心灵,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这座雄关的永恒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