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以诗传情,以文载道
一纸墨香,千年传承
清晨推开窗,微风拂过案头泛黄的《陆游集》,恰好翻到《示儿》一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字句在晨光中跳跃。突然想起父亲在我十八岁生日时,用工楷将这首诗抄在宣纸上送给我。那时不解其意,如今重读,竟觉字字千钧。
二、诗中的温度
记得小学第一次背《静夜思》,父亲不是让我死记硬背,而是带着我在庭院里看月亮。他指着檐角悬着的玉盘说:"李白看到的也是这样的清辉。"那晚的月光像融化的银子,把"举头望明月"的意境浇铸在我心里。古诗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温度计,能量出每个时代的悲欢。
昨夜批改学生作文,看到有个孩子写:"爸爸的皱纹里藏着《悯农》的诗句,他弯腰插秧的样子,就是'汗滴禾下土'的插图。"突然眼眶发热,这不正是古诗示儿的真谛吗?
三、生活的平仄
开始在日记里记录与古诗的相遇:厨房炖汤时"绿蚁新醅酒"的烟火气,地铁上看见年轻人耳机线像"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曲线,连阳台上多肉植物的生长都带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韵律。这些发现让生活突然有了平仄,像首永不完结的排律。
四、传承的接力
上个月教小侄女背《春晓》,她突然问:"姑姑,'夜来风雨声'是不是像昨晚空调滴水的声音?"我愣住后大笑,把她的比喻写进诗评作业,教授批注:"此即钱钟书所谓'通感'。"看,古诗的种子,就这样在童言稚语中发了新芽。
临睡前翻开新的日记本,扉页抄着《示儿》最后两句。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古人交给我们的月光,酿成新的露水,浇灌下一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