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上》日记:揖让而升,下而饮
壬寅年冬月初七 晴
今日重读《礼记·曲礼上》,于“揖让而升,下而饮”一句忽有顿悟。此六字原指古时射礼之仪——君子竞赛时,必先相互揖让方登堂比试,赛后不论胜负皆下堂共饮。其精髓不在胜负,而在竞技全程贯穿的互敬之道。
晨间地铁所见
早高峰时,车厢拥挤如沙丁鱼罐头。一老者蹒跚而入,立即有三位年轻人同时起身。穿西装的男士抢先扶住老人,戴耳机的女生微笑退回,抱公文包的青年则侧身让出通道。三人目光相接时颔首致意,未曾言语却完成一场现代揖让。此情此景,恰似“升”前的谦让,虽无弓矢,已有礼射之魂。
午时茶室偶得
午后在茶馆见两位商贾洽谈。年长者执紫砂壶斟茶,必先为对方注七分满,再为自己添饮。年轻人双手捧盏,以指轻叩桌面代跪拜之谢。谈及合同分歧时,二人各在纸上书写报价,覆盖后同时出示,竟不约而同取中间值相视而笑。这“下而饮”的智慧,原不在共饮琼浆,而在利益交锋时犹存互敬之心。
暮省札记
《郑玄注》云:“发功失钧,犹饮罚爵者,所以养勇也。”古人罚酒非为羞辱,实为涵养胜不骄、败不馁的气度。想起昨日项目竞标失利,甲方便特意来电:“贵司方案中某细节启发了我们,盼日后交流。”这番败而不辱的勉励,恰如千年礼射精神的现代回响。礼仪绝非拘泥古制,而是将“揖让”化作电梯口的侧身,将“共饮”融为竞争后的握手。
夜深掩卷,忽觉《曲礼》所载从未远去。写字楼里的谦让手势,会议室中的倾身倾听,乃至外卖小哥递餐时偏移半步的站姿,无不是“升降揖让”在现代社会的流转演化。真正的礼仪,原该这般如盐入水般化入日常,在每一个升堂竞技的瞬间葆有谦退之心,在所有下堂独处的时刻不忘共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