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见霜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时,檐角正挂着半轮残月。霜色爬上墙根的野菊,恍惚间竟与记忆中老家门前的景象重叠。忽然想起贺知章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家十二载的我,此刻指尖发颤。
旧信重读
从檀木箱底翻出泛黄的家书,母亲的字迹洇着雨渍:"院中枣树今年结果甚繁"。突然理解张继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时,为何要特意记下"姑苏城外寒山寺"——原来乡愁总要具象成某棵歪脖树、某块青石板。
午后街市
菜贩的吆喝声里混着方言,让我想起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忐忑。买下一包龙眼干,摊主老人布满茧子的手,像极了小时候给我摘枇杷的外祖父。远处飘来桂花酿的甜香,忽然就懂了宋之问"近乡情更怯"的踟蹰。
暮色炊烟
夕阳把电线杆的影子拉得老长,几个放学的孩童追逐着跑过巷口。李白"举头望明月"的姿势想必与我此刻相同,只是钢筋森林里再难见到"低头思故乡"时映在井水里的那轮月亮。邻居厨房飘来蒸腊肠的味道,竟与故乡年节时分的烟火气分毫不差。
夜灯随笔
台灯下重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的针脚突然刺得眼眶发热。终于明白古诗里的乡愁为何千年不散——那是刻在血脉里的地理密码。当我在城市霓虹中想念稻花香时,与杜甫写下"露从今夜白"的心绪,隔着时空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此刻窗外的月光,应该同样照着故乡的晒谷场吧。那些被诗人吟咏了千百遍的羁旅之情,终究要落在某个具体的人间烟火处,才算是找到了归途。
月是故乡明 ——潘庆玉《乡愁》课例分析
关键词:乡愁; 潘庆玉;情感 一、前言 《乡愁》是一篇现代诗歌,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现代诗歌并不陌生,能够初步掌握诗歌的表面含义,但是诗歌往往都有深 远的意境,含蓄蕴藉。初中生认识事物尚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 歌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讲现代诗歌时,可以利用初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浅析潘庆玉老师《乡愁》教学艺术
潘老师在《乡愁》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在潘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而潘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填词这一有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在课堂的开始,导入的环节潘老师引用了济南现代诗人孔孚的诗句,他远眺千佛山更远处的山,写下一首现代诗,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