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记一次养蚕日记

三月十五日 晴

窗台上的桑叶又少了几片,那是我的五只蚕宝宝今天的口粮。看着它们埋头啃食的模样,忽然想起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小小的生命竟藏着如此惊人的执着。

初见蚕室

上周科学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个透明饲养盒,里面躺着芝麻大小的蚕卵。起初我还不以为意,直到今晨发现浅褐色的卵壳破开,钻出蚂蚁般大小的黑色幼虫。它们蠕动的样子让我想起《诗经》里"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的描写,原来三千年前的人们就这般细致观察过蚕的生命历程。

喂养日记

午后阳光斜照进书房,蚕宝宝们正进行第三次蜕皮。泛黄的旧皮像件不合身的衣裳,被它们一点点挣脱。这个过程让我屏住呼吸,突然明白古人为何用"作茧自缚"比喻困境——蚕在吐丝时是否也怀着某种决绝?

今日观察笔记:
1. 三龄蚕体长约2厘米
2. 每2小时进食1片桑叶
3. 排泄物呈深绿色颗粒状

丝线遐思

傍晚给蚕室清洁时,发现盒角已结出几缕银丝。手指轻触的瞬间,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的景象突然浮现。这些细弱的丝线,曾穿越沙漠雪山连接东西方文明,而此刻正在我的掌心微微发亮。陆游"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里那个用蚕丝装裱字画的文人,是否也这般凝视过吐丝的蚕?

三月二十日 多云

今晨最大的蚕开始摇头晃脑地吐丝,透明的唾液在空气中凝成银线,像在编织一个朦胧的梦境。白居易《缭绫》中"扎扎千声不盈尺"的机杼声仿佛在耳边响起,这小小的生命正用全部精力完成最后的创作。

放学回家时,第一个茧已然成形,雪白的椭球静静悬在角落。轻抚这个丝质小宇宙,突然懂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深意——我们身上每寸丝绸都凝结着无数蚕的生命轮回。蚕用满腹经纶织就锦绣,却无缘见证自己创造的华美。

生命启示

夜间整理观察日记,月光透过蚕茧在纸上投下细密纹路。这些天记录的不仅是昆虫变态发育,更是一部微缩的文明史诗。从甲骨文的"蚕"字到现代生物实验室,人类与蚕的羁绊已延续五千年。或许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蚕用54天走完的生命旅程,恰似我们浓缩的悲欢。

合上日记本时,最后一只蚕也开始了它的结茧工程。明天我要把这首诗抄在饲养盒上:"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养蚕的日记

另外,它们吃过的桑叶上有很多亮亮的丝,还有几片叶子都被它们的丝连起来了,恐怕它们在练习吐丝吧。我多么希望能尽快看到它们吐丝啊,可我有怕它们吐丝,因为这样的话,我就永远见不到我那可爱的蚕宝宝了。人们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也就是说,蚕宝宝吐了丝以后就死了。那样我会难过的。养蚕的日记4 第一阶段:上课...

养蚕日记【编辑精选】

养蚕日记 篇1 高老师上到《蚕宝宝》这一课,当然必不可少的也是蚕喽。一听老师说要养蚕,我这个”积极分子“也活跃起来。可燃眉之急哪儿有蚕呢?不要紧,我的姑妈在蚕桑部工作,那儿的蚕多着呢!于是我迅速赶到那儿,进门一看,”啊!“我尖叫了一声,差点儿吓晕了过去,满满四张半的纸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