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记一次湖畔观鹅的日记
春日的湖畔邂逅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独自漫步在城郊的湖畔。忽然,一阵清亮的鸣叫声穿透雾气——“鹅鹅鹅”!循声望去,三五只白鹅正优雅地划开碧波,修长的脖颈弯成一道新月,昂首向天而歌。这画面瞬间让我想起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咏鹅》,千年后的此刻,文字与景象竟如此完美重合。
动态的诗意画卷
仔细观察这群生灵:雪白的羽毛在朝阳下泛着珍珠光泽,红玉般的脚蹼在水面划出扇形涟漪。最动人的是它们时而低首啄食水草,时而曲颈引吭高歌的姿态,仿佛在用身体语言诠释“曲项向天歌”的意境。一只幼鹅突然扑棱着翅膀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化作金色星子,这不正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立体呈现吗?
跨越时空的童趣共鸣
坐在柳树下的石凳上,我翻开随身携带的《全唐诗》。骆宾王笔下稚拙却精准的观察,让千年后的我仍能感受到他初见白鹅时的惊喜。忽然意识到,这首诗的伟大之处正在于用儿童纯粹的视角,捕捉到了生灵最本真的美。此刻我眼中的白鹅,与唐代那个七岁孩童看到的,想必并无二致。
现代生活的诗意注脚
黄昏时分,鹅群游向芦苇丛中栖息。归途上我不禁思考:在钢筋森林的都市里,我们是否遗失了这种发现诗意的能力?手机镜头记录的影像再清晰,也不及“曲项向天歌”六个字带来的想象空间。或许该学学小骆宾王,用澄澈的心眼观察世界——毕竟真正的诗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凝视一片鹅羽时睫毛上跳动的阳光。
(日记后续补记:特意查询资料得知,骆宾王故乡义乌至今保留养鹅传统,当地农户说白鹅仰天鸣叫是为呼唤同伴,古人谓之“鹅歌”。这更让我确信,伟大诗篇的种子,往往萌发于最朴素的日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