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蝉古诗李商隐

《蝉古诗李商隐》与夏日的共鸣

七月十五日 晴

午后燥热难耐,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蝉鸣。这声音让我想起李商隐那首著名的《蝉》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人借蝉自喻,道尽文人清高孤寂的境遇。

蝉声里的诗意

我翻开《李商隐诗集》,重读这首五言律诗。诗中"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描写,将蝉的悲鸣与树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老家槐树下乘凉时,也曾见过几只蝉蜕挂在树干上,空壳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

现代都市的蝉鸣

城市里的蝉鸣与诗中描写的似乎不太一样。这里的蝉声更加密集,此起彼伏,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夏日交响乐。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梧桐树上停着的几只蝉,它们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发出嘹亮的鸣叫。这让我想起李商隐诗中"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的句子,诗人感谢蝉的提醒,让他保持清醒。

今日感悟: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用尽全力歌唱。李商隐笔下的蝉是孤高的象征,而现实中的蝉则是夏日的使者。在这个炎热的下午,蝉鸣声、诗集和一杯清茶,构成了最美好的时光。

与古人的对话

合上诗集,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如此喜爱咏蝉。这种小昆虫承载了太多文人的情感寄托。李商隐借蝉抒怀,我们今日读诗,又何尝不是在与他隔空对话?蝉声依旧,诗意永存,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傍晚时分,蝉鸣渐歇。我决定明天带着这本诗集,去公园里找一处树荫,在蝉鸣声中重温李商隐的其他诗作。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读诗,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