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中秋佳节的古诗

《静夜思》中的明月光,《水调歌头》里的婵娟——中秋日记

一、月下独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静夜思》总在中秋夜浮上心头。推开窗,银盘般的月亮悬在墨色天幕中,清冷的光洒满庭院,仿佛为大地披上一层薄纱。我捧着桂花茶坐在藤椅上,看月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远处传来孩童提灯嬉戏的笑声,与记忆中儿时跟着外婆做月饼的画面重叠——她总说:“月饼要捏得圆,月亮才会更亮。”

二、古今共此时

翻开泛黄的《宋词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被我用朱笔重重圈起。苏轼笔下这轮穿越千年的月亮,此刻正照耀着不同时空的我们。阳台的茉莉花沾了露水,在月光里像缀满碎钻。微信家族群叮咚作响,表姐发来悉尼歌剧院的月亮照片,舅舅在青海拍下雪山环抱的月升,而母亲传来自家阳台的柚子灯——原来《水调歌头》的“婵娟”早已突破物理距离,成为血脉相连的密码。

三、人间至味

五仁月饼的甜香从厨房飘来,父亲正将蛋黄莲蓉馅包进面皮。记得《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中秋“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今我们守着烤箱等待团圆的味道。电视里播放着各地中秋民俗:潮汕的烧塔、江南的放河灯、闽南的博饼……突然领悟到古诗中“海上生明月”的“生”字之妙——月光不是照射而是孕育,就像今夜每一盏灯火都在诞生新的故事。

四、月光手札

临睡前在日记本抄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墨迹未干时,邻居家的钢琴声飘来《月亮代表我的心》。透过纱窗望去,月亮已行至中天,云絮如轻舟从它身边滑过。忽然明白中秋古诗为何千年不衰——那月光里沉淀着农耕文明对圆满的信仰,流转着游子望月时睫毛上的霜,更凝结着每个平凡人对“人长久”的朴素祈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