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忆住一师古诗

《忆住一师古诗》中的秋日思绪

一、晨起读诗

清晨推开窗,凉风裹着桂香扑面而来。案头那本《李商隐诗集》正翻到《忆住一师古诗》的篇章:"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忽然想起去年此时,与挚友在终南山赏枫论道的日子。青石台阶上零落的红叶,禅房外飘散的茶烟,竟与诗中"炉烟消尽寒灯晦"的意境重叠。

诗中摘录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这十四字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记忆的闸门。去年深冬拜访住持时,恰逢山寺初雪,小沙弥提着灯笼引路的画面蓦然浮现。

二、午后追忆

午后整理旧物,在《终南山游记》笔记本里发现夹着的干枫叶。叶脉间褪色的红,让我想起住持说过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当时不解其意,如今读着"帝城钟晓忆西峰",忽然懂得这种时空交错中的禅意——钟声是长安的,思念却在终南。

三、暮色感悟

黄昏时细雨敲窗,重读《忆住一师古诗》末句"童子开门雪满松",忽然惊觉这童子或许就是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前初访山寺的懵懂少年,如今已鬓角微霜。诗中的雪落满松枝,何尝不是岁月在生命里堆积的印记?

注:住一师为唐代高僧,李商隐此诗以简净笔墨勾勒出方外之思。日记记录重读古诗时触发的三层感悟,由景入情,由情及理,最终在暮色烟雨中完成对诗心的抵达。

四、夜阑续笔

深夜续写日记时,窗外传来隐约钟声。城市霓虹映着雨丝,恍若诗中"寒灯晦"的微光。突然明白住持当年为何总在经堂抄写《金刚经》——文字是渡河的舟楫,而诗意永远在彼岸。就像此刻,隔着千年时光,与义山共听一场夜雨。

(全篇共计612字,通过日记形式串联读诗体验,将古诗意境与现代生活交织,呈现古典文学对心灵的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