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古诗怀想日记
一、初临黄鹤楼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我站在黄鹤楼前,望着这座承载千年诗意的古建筑,不禁想起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中的苍茫与怅惘,此刻竟如此真切地涌上心头。
黄鹤楼的飞檐翘角在朝阳中镀上一层金边,仿佛要振翅高飞。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三楼栏杆处,长江如练,龟蛇二山静卧两岸,与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象渐渐重合。
二、诗境与现实的交响
倚栏远眺时,忽然有白鹭掠过江面,恍若当年仙人乘鹤的残影。导游说这里每日有数万人登楼,但真正能体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的恐怕不多。我在随身笔记本上抄下整首诗,墨迹未干便被江风吹得微微颤动。
三、古今对话的瞬间
下午在楼内参观历代题咏碑廊,发现李白、陆游等名家都曾在此唱和。最触动我的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题字:“黄鹤楼是唐诗的航空母舰”。突然明白这座楼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每个登楼人都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
暮色渐浓时,整座楼亮起琥珀色的灯光。我在顶层茶室要了杯碧螺春,看长江大桥的车流化作银河。此刻终于懂得崔颢为何要说“烟波江上使人愁”——那是对时光流逝最诗意的注解,也是每个登临者共有的心境。
四、归途的思索
离开发票时,管理员笑着说:“您这是第三次核对诗句了吧?”原来我不知不觉把《登黄鹤楼》默写了三遍。回望夜色中的楼阁,忽然觉得古诗就像黄鹤楼的砖瓦,经岁月打磨反而愈发清晰。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奥秘——当我们真正站在历史现场,那些文字便从课本里站起来,成为可触摸的温度。
回酒店后,我翻开日记本郑重写下:今日与《登黄鹤楼》相遇,不是我在读诗,而是诗在读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