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感

2023年10月15日 阴

今日重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这首短短四句的七绝,承载着盛唐诗人的深厚情谊,也让我对"贬谪"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新的思考。

一、诗歌本身的震撼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开篇即以杨花飘零、子规哀鸣的意象,营造出浓郁的离愁别绪。诗人听闻友人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要穿越险峻的五溪地区,内心的担忧与不舍跃然纸上。

最打动我的是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将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让这轮亘古不变的明月陪伴友人远行。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展现了唐诗特有的浪漫与深情。

二、历史背景的思考

查阅资料得知,王昌龄此次被贬是因为"不护细行",即一些生活细节上的不谨慎。在唐代,文人被贬是常见现象,但每次贬谪背后都是个人命运的转折。龙标在当时属于偏远蛮荒之地,这次左迁对王昌龄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

令我感慨的是,尽管遭遇贬谪,王昌龄依然创作出了《芙蓉楼送辛渐》等名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这与李白诗中表达的情谊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一部分。

三、现代启示

读这首诗,不禁联想到现代人的处境。我们虽然不会遭遇古代文人那样的贬谪,但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职场挫折、生活困境。李白对友人的这种真挚情感提醒我们:在朋友遭遇困难时,一句问候、一份关怀,都可能成为对方黑暗中的明月。

夜深人静,我望着窗外的明月,仿佛看见千年前的那轮明月,正带着李白的愁心,缓缓西行。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