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重读《咏鹅》的童年回忆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夏日午后
清晨整理旧书箱时,泛黄的《唐诗三百首》里突然滑落一张褪色照片——七岁的我正蹲在乡下外婆家的池塘边,学着骆宾王的《咏鹅》向水面撒面包屑。鹅群雪白的羽毛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它们昂首挺胸游过的涟漪,与诗中「曲项向天歌」的姿态重叠在一起。
《咏鹅》全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动物古诗里的生命密码
记得外婆当时教我:别看这二十个字简单,古人把鹅的骄傲、水的温柔都写活了呢
。如今重读才发现,唐代七岁神童捕捉到的不仅是动物形态,更是生灵与自然的和谐韵律。那些拨动清波的橙红脚蹼,在童年的我眼里就像小船桨,现在想来,分明是生命力的具象化表达。
现代都市的鹅影遐思
傍晚散步时,在小区人工湖见到三只大白鹅。它们机械地啄食着游客投喂的玉米粒,脖颈再不见诗中那种昂扬的弧度。突然某只鹅振翅掠过水面,溅起的水珠在夕阳下变成金红色的珍珠串——那一刻,《咏鹅》的意境穿越千年击中了我。
或许古诗里的动物从来不只是描写对象,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骆宾王笔下鹅的「向天歌」,何尝不是对自由生命的礼赞?当我蹲下来用手机拍摄鹅群时,镜头突然浮现当年那个背着小书包、结结巴巴背诗的小女孩身影。
后记:回家后翻出毛笔字帖,将《咏鹅》临摹了二十遍。墨色在宣纸上晕开时,恍惚看见外婆握着我的小手在田字格上描红。那些关于动物的古诗,原来早把最珍贵的记忆,藏在了平平仄仄的韵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