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中秋月圆夜,古诗寄相思——记一次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月圆夜,古诗寄相思——记一次难忘的中秋节

一、月下独吟古诗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在耳边轻轻回荡。今年的中秋夜格外清澈,我独自坐在庭院的老槐树下,捧着那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任由银白的月光洒在书页上。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想起远方的挚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惹得我轻笑出声——此刻我的影子正斜斜地倚在青石板上,倒真像多了个伴。

古诗里的中秋意象

翻阅着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忽然发现诗人们总爱用“玉盘”“冰轮”形容明月。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更让我注意到墙角那株金桂,香气混着夜露,竟与诗中描写分毫不差。原来古人早将中秋的魂灵凝练成字句,等着今人去印证。

二、月饼与古诗的邂逅

母亲端来刚烤好的五仁月饼,芝麻香混着核桃碎,让我想起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突然兴起,把月饼切成小块排成“月”字造型,父亲笑着接上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句子。我们一家三口玩起了“月饼接诗”游戏,谁接不上就要吃掉一块月饼,最后撑得连连讨饶。

古今交融的月光宴

阳台上支起的小方桌摆满瓜果,我特意挑了印有《静夜思》诗句的宣纸当桌布。母亲讲起她儿时对着月亮啃“月光饼”的往事,父亲则用手机拍下月亮的特写,说要配上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发朋友圈。古今两种赏月方式在此刻奇妙交融,而始终未变的,是那轮照耀过李白也照耀着我们的明月。

夜深时,我悄悄在日记本上抄下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突然明白中秋古诗最动人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千年未改的月光下,人类共通的情感脉搏。这个用古诗串起的中秋夜,将成为记忆里最温润如玉的一块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