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读古诗

晨读古诗小记

2023年10月15日 晴

一窗朝霞伴诗行

清晨五点半,东方刚泛起鱼肚白时,我便捧着那本翻旧的《唐诗三百首》坐在了飘窗前。窗棂上凝结的露珠将晨光折射成七彩光斑,恰好落在"海上生明月"那句诗上,恍惚间竟觉得王昌龄的笔墨正在宣纸上流动。

读古诗的仪式感

我总习惯先用手指临摹竖排繁体字的轮廓,像小时候祖父教我握毛笔那样。今日读到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时,突然发现"溅"字的三点水旁在晨光里像真的泪滴般颤动。这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悸动,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给予的触觉记忆。

诗中的生活哲学

午后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苏轼《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批注旁,还粘着去年台风天捡的梧桐叶。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将自然意象入诗——暴雨中摇曳的竹枝教会郑板桥坚韧,而李清照窗前的那株芭蕉,夜雨时大概真会"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读古诗的现代回响

傍晚散步经过小区池塘,看见几个孩童在捞蝌蚪,脱口而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句子。原来白居易笔下那个偷莲蓬的孩童,穿越千年依然活在每个孩子的眼睛里。这大概就是读古诗最奇妙之处:当我们与千百年前的目光重叠,时光便成了可以反复翻阅的诗笺。

合上诗集时,月光已经代替晨光铺满了书页。突然想起今早读到的王维那句"明月来相照",不觉会心一笑——原来古人早已为我们写好了每一天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