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日记:遥寄思念的午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日记:遥寄思念的午后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时刻

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摊开的语文课本上,正好停留在李白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一行字仿佛在纸上浮动,窗外恰是暮春景象,柳絮纷飞如雪,远处隐约传来鸟鸣。我不禁想象千年前的那个春天,李白听到友人被贬谪消息时,是否也坐在这样明媚的春光里,却感受着内心的凄风苦雨。

穿越时空的共情

读着"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忽然想起远方的表哥。他去年去西部支教,要穿越无数山川河流才能到达那个偏远的村庄。上次视频时,他说那里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就像诗中的"五溪"般遥远。我望着窗外的杨花,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叫"我寄愁心与明月"——原来当思念无处安放时,人们真的会拜托月亮这个永恒的信使。

李白在写下"随风直到夜郎西"时,是否也曾犹豫过明月能否真的传递心事?就像我现在,明明可以发微信,却选择在日记里写下这些文字。科技缩短了物理距离,但有些情感依然需要古老的表达方式。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就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就像杨花明知会零落成泥,依然要在春风中舞最后一场。

子规声里的成长

老师说过,"子规啼"暗含离愁别绪。但今天再读,我却听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子规啼春固然伤感,但也是在呼唤新生。王昌龄虽然被贬,却因此留下不朽的诗篇;李白虽然失去与友人相聚的机会,却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佳作。这让我想起表哥的信里说:"虽然这里很艰苦,但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就觉得一切值得。"

明月照见的不仅是思念

重读最后两句,忽然发现"随风直到夜郎西"的不仅是愁心,还有勇气和信念。李白托明月寄去的,何尝不是对友人的信任与鼓励?就像我每次给表哥写信时,总会加上一句"加油"。原来最好的安慰,不是同情,而是相信对方能在逆境中开出花来。

合上课本时,夕阳正好。杨花还在飞,子规仍在啼,但心中的愁绪已经化作某种温暖的力量。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因为它记录的不仅是一次离别,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在不得不分离的时刻,我们如何用最诗意的方式彼此守望。而这份守望,跨越时空,依然温暖着千年后的一个普通午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古诗,是作者对远在龙标的王昌龄先生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深情。诗中,作者用想象让自己遥寄到龙标,与王昌龄先生共度深夜,对他表示深情。作者用"左迁"来描述王昌龄先生的身份,表明他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是受国家重视的。同时,作者用"龙标"来描述王昌龄先生所在的地方,龙标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