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铁生散文的秋日随想
一
窗外的梧桐叶又开始黄了,一片两片,不紧不慢地往下掉。这样的季节,最适合翻开史铁生的散文集。手指抚过微黄的书页,仿佛触碰到某个遥远的秋天——地坛的银杏大道想必已是满地金黄,如同他文字里流淌的那种温暖而苍凉的色调。
记得初读《我与地坛》时,我尚不能完全体会那种被困在轮椅上的绝望。如今经历了几场亲人的别离,再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忽然像是被什么击中了。史铁生散文中那种对生命的坦然,不是轻飘飘的乐观,而是穿越了最深黑暗之后的澄明。他把病榻上的呻吟炼成了诗,把轮椅的轨迹写成了哲学。
二
午后阳光斜照进书房,正好落在那本《病隙碎笔》上。书中夹着三年前住院时用的书签——那时只觉得他的文字太过沉重,如今却读出了别样的轻盈。他说:“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哪里是一个病人的呓语,分明是勇者向命运投去的标枪。
最喜欢他在《记忆与印象》里写老家枣树的那段:“风过时,树叶与树叶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窃窃私语,说着一些关于土地、关于根的事情。”这样的句子,总会让我想起童年外婆家的院子,也有这样一棵老树,在秋天的风里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三
黄昏时分,合上书页走到窗前。暮色中的城市渐渐亮起灯火,每一盏光背后大概都藏着各自的悲欢。史铁生散文最动人处,在于他从不回避苦难,却总能找到苦难的裂缝中透进来的光。他写母亲在地坛门口偷偷张望的身影,写病友之间相视一笑的默契,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照亮黑暗的瞬间。
忽然明白为什么他的文字经得起重读——每次都能读出新意,就像秋天的地坛,四季轮回却常看常新。他用残缺的身体证明了精神的完整,用有限的行走丈量了无限的思考。那些落在纸上的文字,早已超越了个体的悲欢,成为所有寻找生命意义者的灯塔。
夜色渐浓,书桌上的台灯将影子拉得很长。忽然想起他说过:“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那么读,何尝不是另一种出路?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在共同的困境中找到共鸣。这个秋夜,因为重读史铁生散文,变得格外深邃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