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边塞思乡——出塞古诗读后感日记

边塞思乡——《出塞》古诗读后感日记

戍楼独望的秋日黄昏

今日重读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突然撞进心里。暮色中的书房窗外正悬着一轮将圆未圆的秋月,恍惚间竟与两千年前的边关冷月重叠。古人说"万里长征人未还",此刻空调外机的嗡鸣声中,我仿佛听见了塞外呼啸的风沙。

文字里的时空折叠

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迈,与"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绝,在电子阅读器的冷光里依然灼人。突然理解为何历代文人都爱吟咏边塞——那分明是中国人精神疆域的界碑。我的手指划过平板电脑上泛黄的古籍扫描页,指尖却像触到了戈壁滩粗粝的砂石。

下班地铁的拥挤人潮中,我竟想起诗中"人未还"的士卒。当代都市何尝不是另一种边塞?我们带着二维码盔甲,在写字楼的烽火台间传递电子狼烟。只是再没有羌笛怨杨柳,只有智能手机的提示音在电梯里此起彼伏。

厨房里的边关想象

煮晚餐时看着燃气灶的蓝色火焰,莫名联想到戍卒的营火。冰箱保鲜层里整齐排列的食材,与"将军角弓不得控"的严寒形成荒诞对比。突然羞愧于自己早上还抱怨咖啡不够醇厚——那些埋骨青山的将士,可曾见过咖啡豆的模样?

电子戍楼记事

临睡前刷到戍边战士的短视频,雪地里的年轻面庞与诗中"万里长征人"的身影渐渐重合。这个夜晚,我的充电器插头像柄微型宝剑,床头灯是微型烽燧。在5G信号覆盖的"边关",用电子墨水写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全文字数统计:5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