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文明礼赞日记

《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文明礼赞日记

壬寅年仲夏望日

今日重读《诗经·小雅·鹿鸣》,忽觉此诗不仅是宴饮之乐,更是三千年前先民文明礼仪的生动写照。"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开篇四句,便将周代礼乐文明的和谐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鹿群悠然食苹,相互鸣叫呼应,这自然界的和谐,恰似主人以礼待客、宾客以礼相答的文明图景。

一、礼乐文明的具象化

诗中"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等句,并非简单的乐器罗列,而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具体实践。《礼记·乐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些乐器在宴饮中的运用,实则是通过艺术形式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宾主之间"承筐是将"的赠礼礼节,更体现了"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的文明交往准则。

二、宴饮中的文明内核

今日重读至"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句,深感古人宴饮绝非纵酒狂欢,而是通过酒礼达到"乐嘉宾之心"的文明教化目的。这使我想起《诗经·小雅》中的其他篇目,如《蓼萧》中"既见君子,孔燕岂弟"所展现的君子之风,都是中华文明早期已经形成的礼仪规范。

最令人动容的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一句。宾客不仅享受宴饮之乐,更通过礼仪交往指明治国大道。这种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文明理念,正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读此诗方知,学诗不仅是学语言,更是学文明礼仪之道。

三、古今文明的对话

傍晚散步时,见社区邻里谦让问好,孩童嬉戏有度,忽觉《鹿鸣》之精神穿越三千年仍在延续。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虽不再"鼓瑟吹笙"迎客,但微笑致意、礼貌待人的本质未变;虽不行"承筐是将"之礼,但互赠礼物表达情谊的仪式仍在。这种文明基因的传承,正是中华文化最宝贵的财富。

《鹿鸣》之妙,在于将礼仪融入生活,使文明成为日常。今日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示我周行"?古人通过宴饮礼仪教化人心,今人通过文明创建提升素养,虽形式不同,其追求社会和谐、人际和睦的文明内核一脉相承。

夜已深,掩卷沉思:文明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言行举止。正如《鹿鸣》所示,一次友好的宴请、一场愉悦的交谈、一份相互的尊重,都是文明最生动的体现。愿我们都能如诗中的鹿群,以和谐之鸣呼唤文明,以礼仪之行践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