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诗寻迹日记
一、初访古渡
清晨微雨,我踏着青石板路走向镇江的西津渡。这里曾是无数诗人吟咏的胜地,王安石笔下“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渡口的老槐树斜倚着石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千年的故事。我站在古渡口眺望长江,浑浊的江水奔流不息,与古诗中“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境重叠,恍若穿越时空。
二、诗碑寻踪
穿过昭关石塔,我在观音洞旁发现嵌于壁间的诗碑。斑驳的石刻上,清代诗人于树滋所题《西津渡》一诗清晰可辨:“飞阁流丹临断崖,金陵灯火望中开。”手指抚过冰凉的碑文,突然理解古人为何钟情于此——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渡口,更是历史与情感的渡口。元代的萨都剌、宋代的陆游,都曾在此留下诗篇,每一首都是时光的渡船。
三、茶肆听古
在待渡亭旁的茶肆歇脚时,八旬老人陈师傅为我沏上一杯金山翠芽。他指着江心方向说:“当年这里是重要军事要塞,白居易写《西津夜泊》时,江面比现在宽三倍哩。”茶香氤氲中,他哼起当地的渡口号子,粗粝的嗓音里藏着《西津渡古诗》中未记载的民间记忆。窗外雨打屋檐,恍若听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诵的余韵。
四、暮色怀想
黄昏时雨歇云开,我在英国领事馆旧址回望古渡全貌。夕阳给青砖黛瓦镀上金边,现代游轮与古渡碑林形成奇妙对照。忽然想起清代诗人冷士嵋的句子:“西津潮落夜江斜,戍火微明隔浪花。”千年来江水改道、岸线南移,但诗中的情感坐标始终未变。取出笔记本抄录今日所见,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时,仿佛与古人完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归途时华灯初上,现代霓虹与古渡灯笼交相辉映。这座被四十余首古诗吟唱过的渡口,就像一枚活态印章,将长江文明深深钤印在中华文化长卷中。或许真正的西津渡古诗,从来不止于文字,而是每一代人在此感受到的历史震颤与生命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