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随园日记
乾隆四十年三月初九 晴
晨起推窗,见庭前梨花初绽,如雪覆枝头,忽忆白傅“梨花一枝春带雨”句,顿觉诗心萌动。自辞官筑园以来,已十载春秋,世人皆谓余耽于口腹之乐,殊不知此间山水皆文章也。童仆烹新茶至,茶烟袅袅中,翻读《小仓山房集》旧稿,忽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二句过于谦卑——草木自有天性,何须比拟他者?遂以朱笔圈改。
午间小憩得句
“云影漫随竹影移/茶烟暗度墨烟迟/园中莫笑闲事务/一字推敲午漏时”
三月十二 微雨
午后钱塘故人来访,携新酿梅子酒共酌。雨丝斜侵湘帘,谈及西湖旧事,彼忽笑问:“先生当年以‘江山亦要伟人扶’获罪罢官,可曾悔乎?”余指檐角蛛网答曰:“不见此蛛乎?雨破旧网犹更织,文章骨相岂因风雨改?”满座拊掌称善。夜阑人散,挑灯重读《诗话》,补录数语:“诗如铜镜,磨拭愈勤则光愈彻;诗如溪涧,阻石愈多则声愈激。”
三月十五 月明
今夜园中徘徊,见池中月影碎如银币,恍悟作文之道:世人多求圆满如皓月,然碎银般光斑亦别有韵味。忆及白日改弟子课业,见其强凑骈俪而失真意,特批“性情之外无真诗”七字。忽闻墙外货郎叫卖声,与蛙鸣犬吠相和,急取纸笔录此天籁——袁子才曰:街头巷语皆可入诗,唯在慧心人拾得耳。
漏下三更,墨将尽而意未穷。想古今文人皆困于“传世”二字,不如学庭前老梅:花开不因有人赏,花落不惧无人知。
袁枚《随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1、袁枚《随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随园记》原文及翻译袁枚 原文: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杭州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乾隆三十四年,袁枚因厌倦官场生活,决意不再为官,便将他做官所得的三百金购下康熙时的江宁织造府隋赫德的一座叫“隋园”的废园,先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修葺改造逐步完善,增设楼、台、亭、阁,广植古树木,为了移植一棵古松,袁枚竟拆了园门运进园中,遂使随园成为清代江南的三大...
袁枚关于随园的诗合集
随园诗话读书袁枚古诗 篇 1 笔下杨花人闻妙境 春如短梦初离影,人在东风正倚栏。(查他山) 不宜雨里宜风里,未见开时见落时。(黄石牧) 每到月明成大隐,转因云热得佯狂。(严遂成) 不知日暮飞犹急,似爱天晴舞欲狂。(王菊庄) 飘来玉屑缘何软?看到梅花尚觉肥。(虞东皋) 小院无端吴点绿苔,问他来处费...
袁枚的随园诗话合集
袁枚《随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袁枚《随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随园记 清代: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
袁枚《随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随园的“随”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建筑美学观,而且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个性及文学观。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进士及第后,外放为江南地区知县,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阳等县任职,最后为江宁(今南京)令。他虽然颇有吏才,有政声,然为官非易,因主要精力是用来“为大官作奴耳”,常常“身往而心不随,且行且愠”(《答...
袁枚《随园记》原文及鉴赏
《随园记》袁枚 袁枚〔清代〕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
《随园记》袁枚
随园诗话袁枚 卷一 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诗在骨不格 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忘韵,诗之适也。近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秋容老圃无衰色,诗律吴江有败兵。消寒须用美人兵。自笑公门懒桃李,五更结子要风催。名心未了难遗世,晚景无多怕受恩。有...
随园诗话袁枚
随园居士袁枚的故事 袁枚自幼熟读读书,擅长写诗作词,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仅24岁的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学士。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调做官,先后做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袁枚执政清明,不畏权贵,颇有政绩,在乾隆十四年时,袁枚父亲去世,遂辞官回乡养母,同时在江宁也即今南京购房安居,所买随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