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记蝉:重读虞世南《蝉》诗有感
一、午后蝉鸣
窗外的梧桐树上突然传来尖锐的蝉鸣,像一把生锈的锯子反复拉扯着七月的阳光。这让我想起书架上那本泛黄的《全唐诗》,虞世南那首五言绝句《蝉》突然在脑海中浮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 蝉声里的童年记忆
记得儿时在乡下,每到盛夏,蝉鸣总是最热烈的背景音。我们会用竹竿缠上面筋去粘蝉,那时的蝉是吵闹的玩物。直到初中语文课学到虞世南这首诗,才第一次意识到,这小小的昆虫竟承载着文人千年的精神寄托。
二、诗意解读
虞世南笔下的蝉,是清高士大夫的化身。"垂緌饮清露"写其高洁,"流响出疏桐"状其风骨。最妙的是后两句议论,道出人格魅力的真谛——真正的声名远播,靠的是自身修为而非外力助推。
2.1 现代启示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多少人为了"声远"而刻意"藉秋风"。社交媒体上的买粉刷榜,职场中的攀附关系,不正是当代版的"藉秋风"吗?虞世南在千年前就用蝉的意象告诉我们:生命的高度,终究取决于自己。
三、阳台偶得
傍晚在阳台给绿植浇水时,发现纱窗上停着一只透明的蝉蜕。轻轻捏起这具空壳,突然明白诗人为何独爱咏蝉——这小小的生命,用四年地下蛰伏换取三十天枝头高歌,本身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诠释。
夜深人静时,我翻开日记本写下:"今日闻蝉鸣而思古人,方知虞世南《蝉》诗之妙,不在咏物之工,而在托物言志之深。人生当如蝉,不必喧嚣自有人听;当如诗,不必解释自有知音。"
后记:据《唐诗纪事》记载,虞世南此诗作于贞观年间任秘书监时。当时太宗皇帝曾称赞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俱全,这首诗或许正是他的人格自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