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蜂古诗罗隐《咏蜂》有感
晨起观蜂记
清晨推窗,忽见三五蜜蜂穿梭于院角的野菊丛中,翅膀振动的嗡嗡声与晨露滴落的轻响交织,不由想起晚唐诗人罗隐那首传诵千年的《咏蜂》。
《咏蜂》全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意与现实的叠影
罗隐以蜂喻人,道尽世间劳者永恒的困局。今日细观这些金翼小生灵,发现诗中未言的细节:它们每访一朵花,后足便鼓起金黄色的花粉囊,飞行路线竟暗合几何中最短的路径。这让我想起昨日加班至深夜时,电脑屏幕映着同事疲惫的脸——我们何尝不是现代工蜂?
蜂箱边的顿悟
午后特地去城郊拜访养蜂人老张。他掀开蜂箱的瞬间,数万只蜜蜂组成的金色漩涡令我震撼。老张说:"每只蜂一生只能酿1/12茶匙蜜,但整个蜂群能创造奇迹。"这话突然点醒我:罗隐诗中"为谁辛苦"的诘问,或许该用蜂群的视角回答——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坚持,终将在更大的协作中显现意义。
蜜与刺的辩证法
当老张不慎被蜇时却笑了:"蜂刺连着内脏,蜇人后它活不成,但蜂群因此更警惕。"这让我重新品味罗隐诗句中的双重意味——"成蜜"的甜美与"辛苦"的刺痛本就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归途见环卫工在夕阳下清扫街道,他们制服背后的反光条如蜂翅般闪烁,突然觉得这座城市的甜蜜,正来自无数人带着刺的坚守。
夜记:桌上蜂蜜茶渐凉,玻璃杯壁挂着金色的残痕。罗隐若见今日高楼林立的"蜂巢",不知会写出怎样的新篇?或许诗眼不在追问归属,而在每一只蜂振动翅膀时,改变的那一小片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