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老屋的古诗:时光深处的回响

老屋的古诗:时光深处的回响

一则归乡日记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尘土与记忆一同在午后的光影中飞舞。我终于回到了这座阔别多年的老屋,它像一首被岁月遗忘的古诗,静静地躺在山坳里,等待着唯一的读者。

第一章:凝固的韵脚

堂屋的正墙上,依然挂着那幅泛黄的山水画,两旁是祖父手书的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十个字,仿佛是老屋这首诗的开篇,瞬间将人拉回遥远的时光。我用手指轻轻拂过木窗的雕花,那上面曾有我童年时刻下的歪斜字迹,如今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难辨,如同诗中那些需要揣摩的典故。墙角堆放着的农具,锄头、犁铧,它们沉默的姿态,是这首诗里最朴实的意象,诉说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往日篇章。

第二章:生命的平仄

踱步至庭院,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更为虬劲,枝叶如盖,在地上投下斑驳的碎金。我忽然想起,夏日里,祖母总在树下铺一张竹席,摇着蒲扇,为我念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蝉鸣是永恒的韵脚,年复一年地为这首诗标注着音调。灶房里,那只厚重的铁锅还架在砖砌的灶台上,锅底或许还沉淀着往日炊烟的滋味。我想,每一个烟熏火燎的日子,都是这首诗里一个扎实的字符,平平仄仄,构成了生活最基础的节奏。

第三章:无声的注疏

在父母曾经的卧房里,我找到了那本最珍贵的“注疏”——一本厚重的家庭相册。照片里的他们,年轻得令人陌生,站在老屋门前,笑容灿烂,背后是雪白的粉墙和崭新的窗棂。每一张照片,都是对“老屋”这首诗的一句解读,告诉我这里曾发生过怎样的悲欢离合。时光这位严苛的编辑,修改了他们的容颜,却让这份情感在诗中愈发醇厚。我坐在门槛上,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过往无数个日暮的影子重叠。我终于明白,老屋这首诗,从来不是用墨写就,而是用一代代人的呼吸、体温和凝视镌刻而成的。

尾声:永恒的扉页

暮色四合,我终须告别。回望老屋,它在一片苍茫暮霭中,轮廓依旧安稳。它或许会更加破旧,甚至有一天会重归泥土,但这首名为“老屋”的古诗却不会消失。它已经被我,被所有在此生活过的人,完整地背诵了下来,刻在了生命的扉页上。汽车发动,我将它留在身后,但我知道,我已将整首诗带走,从此,无论行至何方,我都能在心底轻声吟诵,那时光深处,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