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立秋古诗

立秋古诗中的秋风絮语

2023年8月8日 晴

一叶知秋的悸动

清晨推开窗时,那片悬在石榴树梢的梧桐叶正巧打着旋儿落进砚台,溅起的墨痕像极《立秋》古诗里"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的意境。突然意识到,古人笔下的立秋从来不是日历上冰冷的节气,而是藏在五感里的生命密码。

古诗里的秋声图谱

翻开发黄的《千家诗》,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的凉意便顺着指尖漫上来。这些天总在琢磨,为何古人写立秋总爱用"听"——刘翰说"乳鸦啼散玉屏空",范成大写"坐觉清商入破窗",就连现代人吟诵立秋古诗时,也会不自觉地侧耳倾听空调外机声里是否混入了第一声蝉嘶。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武帝《秋风辞》

二候白露生的现代注脚

午后去菜场,发现绿豆摊前摆出了陶渊明《立秋》里"新凉直万金"的牌子。卖菜阿婆笑着说:"按老法子,立秋该吃西瓜'咬秋',但现在的年轻人更信古诗里的养生智慧。"她粗糙的手指划过二维码,手机里传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音频解说。

古今交织的节气仪式

傍晚在社区广场看见有趣的一幕: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随着《立秋》古筝曲变换队形,孩子们举着"凉风至"的LED灯笼追逐嬉戏。这让我想起苏轼"酒初醒"的立秋夜,只不过今人醒的是冰镇酸梅汤。回家路上特意绕道老城墙,抚摸砖缝里蟋蟀摩擦出的平仄,这大概就是杨万里"夜将寒色去"的当代回响。

当我们在空调房里吟诵立秋古诗时,是否也像陆游那样"卧看牵牛织女星"?科技改变了感知节气的方式,但基因里对"云天收夏色"的悸动从未改变。这个夜晚,我要把摔碎的梧桐叶夹进《唐诗三百首》,让它带着墨香完成从"何处秋风至"到"草木一秋"的生命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