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
十月廿三 晴
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独自进山,我才真切体味到王维那句“空山不见人”的意境。这座城郊的野山,仿佛被喧嚣的世界彻底遗忘,又或是它主动选择了遗世独立。这里没有盘山公路,没有观景台,更没有售卖矿泉水与烤肠的商铺,只有一条被荒草半掩的土径,蜿蜒着伸向密林深处。
行走其间,最大的感受是“空”。并非一无所有的空虚,而是一种充盈着自然生机的丰饶之空。视觉被层层叠叠的绿色填满,耳朵却被一种巨大的宁静包裹。这种静,并非无声,而是滤尽了人语车鸣之后,天地原本的声响。风穿过松针的嘶嘶声,不知名的鸟儿在极远处一两声清脆的啼叫,还有干枯的树枝被自己踩断时那声清晰的“咔嚓”,都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一个听众。
与一片苔藓的对话
我在一块巨大的岩石旁坐下,岩石背阴的一面生满了厚厚的青苔,像铺着一块墨绿色的天鹅绒。我忍不住伸手触摸,那冰凉湿润的触感,瞬间从指尖传遍全身。我忽然想到,这片苔藓或许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见证过多少次日升月落?沐浴过多少场山间雨露?它安静地依附于此,不争不抢,却构成了这座空山最深沉、最绵长的生命底色。与它相比,我此刻的烦忧——那份因城市生活而积攒的焦躁与压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和转瞬即逝。
“不见人”的慰藉
“不见人”,在此刻成为一种莫大的享受。无需社交,无需表情管理,甚至可以放任思绪信马由缰。我可以对着一棵造型奇特的树发呆良久,可以蹲下来观察一队蚂蚁搬运食物而丝毫不觉无聊。在这里,我不是某个社会角色,不是名片上的那个头衔,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回归自然的生命体。这种剥离了社会属性的存在,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真实。
夕阳开始为树梢镀上金边,山中的光线变得柔和而瞬息万变。我循着原路下山,回头望去,暮霭正缓缓将山林笼罩,那片“空山”再度变得幽深而神秘。我知道,明天我仍需回到人群之中,但心中那片因今日漫步而获得的“空山”,将会成为我精神世界里一处永恒的净土。它提醒着我,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总可留一方清净之地,自在、丰盈,且“不见人”。
关于写天气有雾的日记三年级
我背着书包慢慢地走在雾里,周围一片寂静,时不时传来汽车的鸣笛声。靠马路边的樟树下,只能听见鸟叫,却看不见鸟影,真有点儿像诗人王维在《鹿柴》中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过,现在可以改为“雾中不见鸟,但闻鸟鸣声”了。在茫茫大雾中,十步以外的行人已经看不清了,二十步以外的人看不见了。这雾好像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