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柳树下的春日独思
三月廿三 晴
清晨路过河畔时,忽然发现柳枝已染上新绿。那些纤细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让我不觉吟出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千年之前的诗人所见柳色,与今日我所见的,竟无二致。
一、柳之形
古人写柳树,最妙处在于捕捉其动态。杜甫言"漏泄春光有柳条",白居易说"一树春风千万枝",无不是将柳树作为春的使者。我倚在石栏边细看,柳条确如古人所言,柔韧中带着勃勃生机。每根枝条都在风中划出不同的弧线,宛若书法家悬腕挥毫的笔意。新生的柳叶尚未完全舒展,蜷曲如幼蚕,在阳光下透出鹅黄的色泽,比之盛夏的浓绿更显稚嫩可爱。
二、柳之韵
《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早已定下柳树的离别意象。但今日观之,却觉柳树更似相聚的象征。老人们聚在柳树下对弈,柳荫婆娑落在棋盘上;孩童们嬉笑着追逐飘飞的柳絮,恍如捉着春日的雪花。柳枝轻拂水面时,涟漪圈圈荡开,将倒映的云影揉碎成银色的光点。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与古人笔下"杨柳青青江水平"的意境悄然重合。
三、柳之思
坐在柳树下读《全唐诗》,发现咏柳诗竟有四百余首。李白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商隐叹"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同一株柳树,在诗人笔下却呈现出千般姿态。忽有柳絮落于书页,抬头望去,整棵树都笼罩在朦胧的飞絮中,让我想起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名句。这轻轻飘舞的柳絮,究竟承载了多少诗人的情思?
暮色渐浓时,柳树轮廓渐渐模糊,唯闻叶片窸窣作响。忽然懂得古人为何爱以柳入诗——它柔韧却坚韧,年年凋零又岁岁新生,最似人间情谊的绵长。收拾书本离去时,折下一段柳枝插在案头瓶中。愿这抹春色常驻,亦愿如柳树般,纵经历风霜仍葆有抽新枝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