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访菊:古诗中的隐逸与芬芳
一、晨起寻秋意
清晨醒来,推窗见凉风习习,方知秋已深了。忽然想起古人咏菊之诗,心中顿生访菊之念。陶渊明有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等境界,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于是更衣出门,径往城郊菊圃而去。
二、菊圃见真章
至菊圃,但见千菊竞放,黄白紫红,灿若云锦。有花瓣细长如爪者,名曰“龙爪菊”;有花形圆润如球者,谓之“绣球菊”;更有绿菊稀见,翠色欲滴,恍若碧玉雕成。园丁老者见余观赏甚专,笑而言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非直接引渊明诗句乎?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观菊有感
细观菊花,其瓣虽纤而质韧,其香虽淡而味永。想唐人黄巢《咏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言志之作,亦见菊之气势。然我更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此乃菊花之真精神也。
三、古今菊缘长
自屈原始,菊已入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此菊之初现于文苑也。至晋陶渊明,菊乃成隐逸之象征。唐宋以来,咏菊诗词蔚为大观: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皆传世名句。
四、归而记其胜
日落西山,乃携数枝菊花而归。插于青瓷瓶中,置诸书案。虽无酒可对,然有诗相酬。试作五言一首:“秋深访菊去,露重带香归。岂羡春光好,傲霜自有威。”
晚间读《离骚》,至“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忽悟菊花所以为古人所重者,非独其姿其香,更因其性与君子合:处瘠土而不怨,凌严霜而不凋,此正士君子穷且益坚之操也。今日之游,非独观花,实乃与古之君子精神相往来矣。
掩卷沉思,窗外的菊香隐隐透入,与书香交织,沁人心脾。这穿越千年的芬芳,原来从未消散,只是等待有心人在某个秋日,推开尘封的诗卷,与古人悠然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