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访菊记:重温菊花古诗文的幽香
一、晨起寻秋意
清晨醒来,推窗见薄雾缭绕,忽忆起今日与友人有约赏菊。秋风拂面,带着些许凉意,却正合了元稹那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境。案头《陶渊明集》翻至《饮酒·其五》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墨迹犹新,不觉莞尔——今日岂非现代版的“东篱采菊”?
菊花古诗文札记
临行前特重温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千年前的诗句竟与今日场景奇妙重合,小区花园里月季凋零,唯见菊丛结着露珠的花苞在晨光中颤动。
二、园中逢菊宴
植物园的菊展恰如黄巢《不第后赋菊》的立体呈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见层层菊瓣如鎏金叠浪,其中“墨荷”品种最令人称奇,紫黑色花瓣卷曲如墨迹晕染,恰似将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绪具象化。
驻足于名为“古诗韵”的展区,每盆菊皆配以诗牌。在“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处,见白瓣金蕊的杭白菊,其清雅之姿令人顿悟白居易当年何以将此花比作“金粟”。
三、茶寮品菊韵
午后在菊园茶寮小憩,瓷杯里浮沉着胎菊,恍若看见陆游“菊枕”诗中的场景:“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与友人论及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方知古人爱菊非仅爱其形,更敬其气节。
菊魂沉思录
忽见墙角数枝野菊倔强生长于石缝,顿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深意。这些看似柔弱的花朵,实则藏着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从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到唐寅《菊花》“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乡愁,中华文脉始终在菊瓣间流转不息。
四、暮归赋新章
归途见夕照染菊,忽得俳句三行:“秋阳熔金铸菊台/千年诗脉香如故/一片冰心月下裁”。手机响起提示音,竟是友人发来王维《偶作》句:“菊花复菊花,多少入尘埃?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相视一笑,知今日采撷的不仅是秋光,更是漫游菊花古诗文长河的精神收获。
灯下记此日记时,窗台盆栽菊影婆娑。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菊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其美不在艳冠群芳,而在岁寒不凋的坚守。菊花古诗文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每岁秋日都会重新绽放的文化记忆,等着我们在清香中与先哲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