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高望远,当自强不息

登高望远,当自强不息

十月十五日 晴

清晨独坐书房,窗外秋风飒飒,翻开的书页间蓦然跃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诗句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连日来的迷茫。古人登高望远之志,何尝不是对"当自强不息"最生动的诠释?

攀登的意义

记得去年登泰山时,在山腰歇脚处遇见一位拄杖的老者。他白发苍苍却步伐坚定,每登十余阶便驻足回望。我好奇问道:"老人家,您这般年纪为何还要坚持登顶?"他笑着指向南天门:"小伙子,你看那石门仿佛近在眼前,其实还得走三千七百级台阶。但这攀登的过程,不就是'更上一层楼'的真谛吗?"

老者的话如醍醐灌顶。原来"当自强不息"并非要我们一味追求终点,而是在每个"更上一层"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就像东坡先生在《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午后批改学生作文时,读到小陈写的《我的父亲》。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在工地自学建筑设计的夜晚:"爸爸说,他就像登楼梯,每天都要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这让我想起清人彭端淑在《为学》中的告诫:"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真正的"当自强",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攀登之中。

千古同此心

傍晚备课重读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穿越千年依然激荡人心。忽然明白古人为何如此推崇登高——物理高度的提升象征着精神境界的升华。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畏浮云遮望眼",无不是通过登高实现精神的超越。

荀子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登"与"临"的过程,正是自强不息的生动实践。

夜思

月色如水洒在案头,忽然想起白日里老者的话。人生如登山,重要的不是最终抵达的高度,而是在每个台阶上都能保持"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当我们困顿时,不妨想想古人登高望远的情怀,让"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明灯般照亮前路。

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跨越千年的智慧,至今仍在每一个攀登者心中回响。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攀登中,不断遇见更辽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