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日登高望远,感怀杜甫登高之悲秋

秋日登高望远,感怀杜甫《登高》之悲秋

十月十五日,晴,微风

今日重阳已过,但秋意正浓。午后独坐书房,忽觉心中郁结,难以排遣。想起诗圣杜甫那首千古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每一个字都仿佛敲打在心坎上,遂决定效仿古人,去城郊的山上登高望远,亲身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悲秋情怀。

山径独步

沿着蜿蜒的石阶缓步而上,两旁的树木已染上深秋的颜色。银杏叶金黄,枫叶火红,但更多的是枯黄与褐赭。凉风拂过,树叶簌簌作响,纷纷扬扬地飘落,真真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脚踏在厚厚的落叶上,发出沙沙的碎裂声,这声音里仿佛藏着无数个生命轮回的故事。抬头望天,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几缕薄云如同扯散的丝絮,一种辽阔的寂寥感油然而生。在这条寂静的山路上,时间似乎慢了下来,允许我与古人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

极目远眺

终于登上山顶的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远方的城市轮廓模糊,更远处,一条大河——现代的长江,在秋阳下闪着粼粼波光,沉默而坚定地向东流去。“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看到的是长江,我看到的也是。千年的时光随着这江水一同流走了,但诗人面对浩瀚自然所生发的渺小与哀愁,却丝毫未变。秋风渐急,吹得衣衫猎猎作响,也吹动了心底的愁思。想起杜甫写作此诗时,年老多病,漂泊西南,家国艰难,个人潦倒,所有的苦闷都融进了这秋景之中。而我,虽无家国之忧,但也面临着学业的前途、成长的烦恼,种种“艰难苦恨”似乎也能在这浩荡的秋风中找到一丝共鸣与宣泄。

悲中之悟

“悲秋”,并非只是消极的哀伤。它是中国文人一种深刻的文化情怀,是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对生命无常的深沉慨叹。杜甫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苦难、自然的恒常紧密交织,使得这种“悲”充满了厚重的力量。坐在山巅的石头上,静静地看太阳西斜,将天地万物染成橘红色。忽然明白,古人登高悲秋,并非沉溺于悲伤,而是在与天地自然的对话中,完成对自身情绪的审视和超越。认清生命的短暂与艰难,反而更能珍惜当下,更能获得一种豁达。我的那些烦恼,在这宏大的秋色面前,似乎也变得清晰和渺小起来。

下山时,夕阳已将身影拉得很长。带回的,不止是几片美丽的落叶,更是一份被古诗浸润后的宁静与通透。感谢杜甫,感谢这首《登高》,让我在这个平凡的秋日,体验了一场不平凡的心灵之旅。悲秋,原是另一种形式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