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思唐张籍古诗日记:一封寄不出的家书

秋思唐张籍古诗读后感日记

十月十八日 晴凉有风

今日重读张籍的《秋思》,竟在图书馆窗前怔坐了半个下午。诗仅四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字字平实,却像一枚楔子,精准地敲进现代人钢筋水泥生活中的缝隙,震落满地乡愁。

一、秋风如信使

张籍说"见秋风",这"见"字极妙。秋风本无形,他却看见了——或许是看见旋落的黄叶,或许是看见骤起的涟漪,又或许是看见衣袖的翻飞。千年后的我,在空调恒温的玻璃幕墙内,突然渴望真正地"见一见"秋风。于是推开窗,让风灌进来,它卷着楼下糖炒栗子的焦香、汽车尾气的涩味,还有一丝捉摸不定的凉意。这风是否从洛阳吹来?当然不,但跨越时空的怅惘却如此相似。

想起昨日母亲寄来的包裹。除却冬衣与吃食,竟有一包故乡的泥土,袋上手写字条:"闻你失眠,置枕下安神。"科学时代里的古老秘方,笨拙得让人鼻酸。我终究没有告诉她,城市公寓的枕头无法安放一片田野的重量。

二、家书的技术变革与不变情思

张籍"欲作家书意万重",我们呢?微信对话框里,输入又删除的"最近好吗";视频通话时,刻意避开镜头的疲惫面容;家庭群里,永远用美食照片代替的"我想家"。技术将"复恐匆匆说不尽"的焦虑无限放大——可以随时修改,反而永难定稿;能够即时传送,却再难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郑重仪式感。

诗人颤抖着手拆开火漆,补上遗漏的叮咛。而我长按语音键,六十秒的录音条一次次撑满又归零,最后只发出一句:"包裹收到了,一切都好。"

三、时空错位中的永恒乡愁

张籍的秋思是地理的隔绝,一纸书信需借驿马蹒跚数月;我们的秋思却是时空的错位——故乡仍在,但童年的河床已干涸;老屋尚存,但檐下的燕子不再归来。我们怀念的与其说是某个地点,不如说是某个时空坐标下的温度与气味。

落日熔金时,我合上诗集。电子钟显示着农历九月日期,突然惊觉:原来今时今日,与诗人竟踩着相同的节气韵律呼吸。秋风不识字的,它只管吹过盛唐的洛阳,吹过汴梁的州桥,如今又吹到我窗台。而人类的情感,终究比王朝更绵长。

最后照例该写"愿秋风寄去思念",但终究落俗。只默默将母亲寄来的那包土,分出一撮养在窗台绿萝盆中。草木有根,人亦有来处——这或许是对秋思最沉默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