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秋夜独赏平湖秋月古诗有感

秋夜独赏平湖秋月古诗有感

壬寅年八月十六于西湖畔

暮色四合时,我独自踱步至白堤西端。今日恰逢中秋次日,游人渐稀,唯余三两摄影爱好者架着三脚架守候在湖边。选择这个时辰来访,实是因读了清代骆成骧那首《平湖秋月》古诗后心向往之:“平湖秋水碧于天,明月空庭得句妍。夜静不知金兔冷,梦回犹记玉堂仙。”字句间流淌的静谧与空灵,诱使我在这月圆之夜亲临其境。

初临胜境

晚风拂过湖面,带起细碎涟漪,将倒映的灯火揉成一片碎金。我凭栏而立,遥望孤山与苏堤的剪影在暮霭中渐次模糊。此刻湖水平静如镜,确如古诗所咏“碧于天”的意境。远处雷峰塔亮起金灯,与渐显的星子交相辉映。忽然惊觉东方微明,一轮满月破云而出,清辉顷刻洒满湖面,真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的具象呈现。

诗意与现实交融

月光在粼粼波尖起舞,恍若无数银鲤跃动。这景象与古诗中“万顷寒光一夕铺,水晶盘里走玉珠”的描写惊人重合。我忽然理解古人为何钟情于此景——平湖如砚,秋月如墨,天地为纸,自然运笔绘就的写意画作,确实能激发无尽诗情。倚在康熙御题“平湖秋月”碑旁,见月华将御碑亭的飞檐勾勒得格外分明,檐角铜铃轻响,似在应和着千年不变的月色。

时空对话

坐在临水长廊,取出手抄的古诗再次品读。南宋孙锐笔下“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的怅惘,明代徐霖“玉魄青天遶,金波白露洇”的华美,与眼前景致交织成跨越时空的交响诗。一位老者架起二胡,奏起《平湖秋月》的粤曲旋律,乐声如水月相融,让人顿生“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心境澄明

夜深露重,游人尽散,唯我独对这片亘古明月。湖水吞月又吐月,恍若永恒的呼吸。忽然悟得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当明月清辉洗净尘俗烦忧,湖面倒映的不仅是月影,更是本心。这方山水之所以能孕育无数诗篇,正因为在此澄明之境中,最易触及灵魂深处的诗意。取出随笔本,就着月光写下:“千年明月照平湖,万古清辉映冰心。莫道诗情随水逝,且看新句逐波生。”

归途踏月而行,回首望见皓月正当空,整个西湖沉静在银纱之中。平湖秋月不再只是西湖十景之一,更是穿越古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人对美的追求与感悟。今夜与古诗的对话,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景因诗显,诗以景传”的永恒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