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促织》有感
——以杜甫《促织》诗为引的日记
十月的夜,凉意渐浓。窗外忽闻"唧唧"之声,时断时续,如丝如缕。这熟悉的鸣唱让我想起杜甫那首《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千年前的秋声,竟与今夜如此相似。
一、诗中的秋魂
披衣起身,借着台灯重读杜诗。老杜笔下"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的描写,此刻分外鲜活。蟋蟀的鸣叫本是自然之声,诗人却听出"哀音",想来是將自己的飘零之感寄托其中。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不正似秋风中颤抖的草根?
注:
杜甫《促织》全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二、窗外的交响
推开纱窗,月光如水倾泻。墙角几只蟋蟀正在演奏:先是一声试探性的"唧——",接着两三声应和,渐渐形成错落有致的韵律。这让我想起白居易"蟋蟀声中秋夜长"的句子,古人没有电子钟表,或许正是凭此判断时辰。
突然想起儿时在乡下,祖母常说"蟋蟀鸣,寒衣催"。如今空调房里的人们,怕是再难体会这种物候关联了。科技的屏障,让我们与自然的对话越来越少。
三、生命的启示
查阅资料方知,蟋蟀的生命周期不过百日。它们用尽短暂的一生歌唱,从立秋唱到霜降。这让我肃然起敬——明知寒冬将至仍要纵情吟唱,不正是生命最动人的姿态吗?
杜甫在诗末写道"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或许正是感慨人为的乐声终究不及天籁纯粹。今夜枕着虫鸣入眠,竟比任何白噪音都令人心安。
(日记结尾补记:次日清晨,在窗台发现一只冻僵的蟋蟀,将其葬于盆栽中。这个秋天,我会记得它最后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