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鹳雀楼日记:层楼远眺的心灵之旅

《登鹳雀楼》日记:层楼远眺的心灵之旅

五月十七日 晴

今日午后重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忽忆起三年前在山西永济登临真迹的场景。那句"白日依山尽"如同钥匙,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于是翻出旧日记本,墨迹虽淡,山河依旧在眼前。

一、朝圣之路

清晨六点从运城出发,辗转两趟巴士才抵达景区。鹳雀楼重建后通体赭红,在晋南的黄土丘陵间巍然矗立。踏着檀木台阶盘旋而上,每层都有历代诗人题咏,而我最迫切的是直奔顶层印证那首刻在童年记忆里的诗。

登至五层凭栏远眺,黄河如金带蜿蜒在沟壑之间。时近黄昏,落日正缓缓沉入中条山脉,恍然明白"白日依山尽"不仅是写实,更是时空流转的哲学凝练。太阳每日西沉,但明日依旧东升,山河亘古如斯地见证着人间代谢。

二、诗意共振

在观景台遇到一位银发老者,正用毛笔在绢本上临摹《登鹳雀楼》全诗。交谈得知他退休后遍访唐诗地理,已在鹳雀楼驻写半月。"年轻人你看,"他指着远处收网的渔民,"'黄河入海流'写的何止是水?是渔人的生计、是漕运的商贾、是文明的血脉啊!"

这番话让我怔忡良久。原来那句"欲穷千里目"不只是登高览胜的兴致,更是对生命广度的渴求。我们都在攀登各自的人生之楼,每登一层便见新境,但永恒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层等待。

三、更上层楼

日落时分游客渐稀,我独坐东面台阶看月亮从黄河水面升起。忽然懂得"更上一层楼"为何能穿越千载依然滚烫——它早已超越物理高度的追求,成为民族精神中永不止息的向上之力。就像此刻在都市拼搏的我,每当困顿时总会想起那个黄昏:天地浩大,人生何必困守方寸之地?

归途时买下一方黄河石作镇纸,上面天然纹路恰似山水相衔。如今它压着我的考研资料,每当夜深疲惫,摩挲石头便觉重回鹳雀楼高处,耳畔有猎猎风声催人前行。

诗句不朽,大抵因它总能在不同时空找到新的注脚。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