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古诗》中的登高望远
——一次山巅的心灵对话
清晨,我翻开泛黄的诗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跃入眼帘:"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短短四句,却让我心潮澎湃,决定效仿古人,去城郊的飞来峰一探究竟。
一、山脚仰望
晨雾未散时抵达山脚,抬头望去,青灰色的岩壁如刀削斧劈。石阶蜿蜒隐没在云雾中,恍若直通天际的梯子。想起诗中"千寻塔"的意象,突然明白古人为何用"寻"这个计量单位——那不仅是高度的丈量,更是对未知的探寻。
"鸡鸣见日升"的传说在耳边回响。当地老人说,山顶有块形似雄鸡的巨石,每逢晴日破晓,第一缕阳光总会精准地照亮鸡冠。这个细节让我想起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或许登高本身就是解码自然的过程。
二、攀登历程
攀爬途中,松针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海拔升至300米时,云雾突然漫过山脊,能见度骤降至五米。此刻真正体会到"浮云遮望眼"的具象化——不仅是视野受阻,更是对前路的迷茫。但岩壁上斑驳的凿痕提醒着我:百年前就有挑夫在此开辟道路。
三、巅峰顿悟
当终于站在刻有"最高层"三字的摩崖石刻前,云海恰如诗中所绘在脚下翻涌。远处城市的轮廓像微缩模型,车流化作闪烁的光点。此刻顿悟"不畏"二字的重量:当视角提升到足够高度,那些曾困扰我的琐事,不过是被阳光穿透的薄雾。
- 山风送来松涛,仿佛古人的吟诵
- 岩缝中倔强生长的野花诠释着"自缘"的生命力
- 盘旋的鹰隼成了最好的注脚
下山时特意绕道参观了当代修建的观景台。钢化玻璃栈道伸向云海,与千年古诗形成奇妙互文。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飞来峰",让我们在物质喧嚣中保持精神的制高点。日记末页,我郑重抄录下全诗,并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等高线图——这是属于我的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