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读后日记:春泥护花与时代回响

2023年10月15日 晴

一、开卷有思

清晨重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七个字突然撞进心里。窗外梧桐叶正黄,与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的苍茫竟有几分神似。这套作于1839年的组诗,像一面铜镜,照见历史也映出当下。

1.1 落红不是无情物

最触动我的是第5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办公楼的玻璃幕墙间读到这句,忽然看见楼下绿化带里层层叠叠的银杏叶。保洁阿姨正将落叶堆在树根处,金黄的扇形叶片在阳光下像在践行两百年前的预言。

"万物轮回的哲思,藏在凋零与新生之间。"

二、地铁里的诗行

通勤时试着默写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列车穿过隧道,玻璃窗映出乘客们低垂的额头和发亮的手机屏。当代人的"喑"或许不是沉默,而是信息洪流中的失语。突然理解诗人为何呼唤"天公重抖擞",每个时代都需要破局的勇气。

2.1 文字的力量

翻看笔记发现,《己亥杂诗》315首中有47处提到"剑"、"箫"、"风雷"。这些意象在日记本上洇开墨迹,让人想起昨天编辑部会议上关于新媒体表达的争论。或许真正的锋芒,在于如诗人般"著书不为丹铅误"的真诚。

三、夜灯下的对话

睡前抄录第76首:"文章合有老波澜,莫作鄱阳夹漈看。"台灯将钢笔的影子拉得很长。突然收到导师邮件,指出论文缺乏批判性思考。这恰似龚自珍对"万籁无言"的警惕,好的创作永远需要波澜壮阔的灵魂。

合上诗集时,电子钟显示00:23。从己亥年(1839)到癸卯年(2023),那些关于变革、传承与担当的思考,依然在纸页间铮铮作响。或许明天该去趟植物园,看看哪些花木正吮吸着百年前的春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