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绕梁,诗心入梦
——听古曲《阳关三叠》有感
暮春的雨丝斜织窗前,我独坐案头,将珍藏的《阳关三叠》古琴谱徐徐展开。老唱片机沙沙转动,丝弦震颤的刹那,千年离愁倏然漫过心头。
一叠·弦上黄沙
初段泛音如碎玉落盘,恍见王维折柳的渭城。琴师左手吟猱的颤音,恰似驿道上颠簸的车辙。忽想起去年在敦煌见到的唐代陶俑,驼铃商队正从壁画里走出,而三弦轮指的急促,竟与沙洲暮鼓的残响重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七弦突然沉入低徽,像夕阳坠入戈壁。我指尖不自觉跟着谱子轻叩,茶汤里漾起的,分明是当年阳关故道的尘烟。
二叠·冰弦凝月
中段转入清商调时,窗外竹影正婆娑。右手"撮"法的双音交替,让人想起李太白"长安一片月"的孤绝。突然记起少时学琴,先生总说"弹挑如呼吸",此刻方懂这气息原是盛唐的余韵。
谱边朱批小字"此处拟羌笛",琴弦果然迸出裂帛之音。恍惚见岑参雪夜疾书的墨迹,在冰弦上凝成霜花。
三叠·余响入梦
尾段的散板如雁阵南飞,收音时泛音久久不散。案头《全唐诗》被风翻到高适的页角:"莫愁前路无知己",而琴箱的共鸣仍嗡嗡作响。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西安古城墙下,听见流浪艺人用电子琴演奏此曲时,几个白发老者突然驻足抹泪。
深夜合谱,发现谱末竟有前人题记:"光绪丙戌年,闻此曲于金陵,思及亡弟。"墨色已淡,却让我在千年叠唱里触到更深的温度——原来音乐真是通天的绳索,能打捞起所有沉没的月光。
雨不知何时停了,檐角滴水声与余韵应和。忽然明白古人为何称琴为"道器",这七根丝弦丈量的,何止是阳关到长安的距离,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回响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