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与爱犬共度的田园日记
清晨五时三刻,窗外尚未泛白,一阵急促的抓门声将我从梦中唤醒。推开木门,阿黄早已端坐在门槛外,尾巴像节拍器般规律地敲打着青石板,湿润的黑鼻子微微耸动,仿佛在说:"主人,晨光正好,怎可辜负?"
一、晓光微露时
披衣出门,薄雾如纱幔缠绕着村舍。阿黄如离弦之箭窜向田埂,惊起三两麻雀扑棱棱飞向屋檐。它忽然驻足,仰头对着东方渐明的天际发出清亮的吠声,恰应了陶渊明"犬吠深巷中"的意境。这声音穿透雾霭,与邻家雄鸡的啼鸣交织成天然的晨曲。我忽然理解古人为何将犬吠鸡鸣并置——不仅是声韵的对仗,更是生命律动的和鸣。
二、日午篱影直
午后的阳光将柿子树影拉得修长。阿黄卧在篱笆根下,耳朵时而机警地转动,监听每一个细微动静。当卖豆腐的老伯推着三轮车经过巷口,它立即跃起发出警示性的低吼,直到认出是熟人才摇尾示好。这种恪尽职守的模样,让我想起《礼记》注疏所言:"犬守夜,鸡司晨",千百年来犬类始终履行着看家护院的承诺。
孩子们放学归来时,阿黄便全然卸下防备,欢快地追逐滚动的皮球。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背诵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却不知诗中寒犬正与眼前嬉戏的阿黄遥相呼应。中华诗词里的犬意象,从来不只是文学符号,更是穿越时空的生活见证。
三、暮色沉思录
夕阳给麦秸垛镶上金边时,我带着阿黄漫步至村东古槐下。碑刻记载这里曾是唐代驿道,想必当年也有无数戍卒在犬吠声中踏上征途。陆游"犬喜人归迎野路"的温馨,与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的凄清,共同构成了犬在诗词中的多重意象。
阿黄忽然对着渐暗的巷口轻吠,原来是要归巢的母鸡误入菜畦。这生动的一幕让人莞尔——古诗词的意境从未远去,它就流淌在每一天的炊烟里,隐藏在每一次犬吠鸡鸣的应和中。当我们吟诵"鸡犬相闻"时,吟诵的不仅是桃花源的理想图景,更是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农耕记忆。
暮色四合,阿黄安静地伏在书案旁,尾巴偶尔轻扫过我的脚踝。电脑屏幕映着正在整理的日记,窗外断续传来各家犬吠与晚归人的脚步声。在这数字时代里,我们依然需要"犬吠深巷中"的诗意,需要那些扎根泥土的、温暖的生命联结。或许明天清晨,当阿黄再次用爪子叩响木门时,我会带着它去更远的田野,寻找更多遗失在诗词里的犬迹鸡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