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渡汉江古诗的意思之思乡情怯日记

渡汉江古诗的意思之思乡情怯日记

一、初读古诗的触动

今日闲暇时,偶然翻阅古诗集,读到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短短二十字,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的心扉。诗中“近乡情更怯”五个字,重重地敲击着我的灵魂。那是一种怎样的矛盾与挣扎啊?明明渴望归家,却因长久的隔绝而心生畏惧,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害怕物是人非的沧桑。这种情感,与我此刻的处境何其相似!

二、个人经历的映照

自从去年离家求学,至今已有一年半未曾回去。初时,总觉得兴奋于外面的广阔天地,忙于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与家里的联系也渐渐稀疏起来。从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到每月一次,再到如今,有时甚至两个月都想不起主动给父母发条信息。不是不想念,而是总觉得“明天再说吧”,日子便在无数的“明天”中悄然溜走。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独处异乡的出租屋内,那种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无法遏制。我会想起母亲做的红烧肉的滋味,想起父亲沉默但关切的眼神,想起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四季的变化。可越是思念,越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怯”。我怯于告诉他们工作中的挫折与压力,怕他们远在千里之外干着急;我怯于面对他们可能新添的白发和皱纹,怕惊觉时光的无情;我更怯于那长久疏离后可能产生的细微隔阂,怕相顾无言,唯有寒暄。

这不正是“近乡情更怯”的现代演绎吗?科技的发达让我们“音书”易得,但心灵的“距离”有时反而因这种便利而被忽略、拉长。我们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习惯了把最深的感情隐藏起来,于是,那份“怯”便更深了。

三、情感共鸣与反思

《渡汉江》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共通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思乡情感。它不仅仅是古代贬谪诗人的哀叹,也是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心路的写照。“不敢问来人”,是一种极致的克制与脆弱,因为太在乎,所以反而害怕去触碰。

合上书页,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是否也让我的家人感受到了这种“怯”?他们是否也因为爱我,而不敢过多询问我的生活,怕给我增添负担?这种双向的“情怯”,或许本身就是深厚亲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四、决心与行动

古诗的力量在于,它不仅能让人感同身受,更能催人行动。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疏漏。我不能让“岭外音书断”的古代遗憾,在现代社会重演。于是,我立刻拿起手机,没有犹豫,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铃声只响了两下就被接起,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惊喜和不易察觉的急切:“喂?孩子,今天怎么有空打电话?”

那一刻,我所有预设的“怯”似乎都消散了。我听着她絮絮叨叨说着家里的琐事,父亲又种了什么花,最近天气如何……我认真地听着,不再觉得是唠叨,而是无比的温暖与踏实。我也开始尝试分享一些工作中的小烦恼,不再刻意粉饰太平。奇怪的是,说出来之后,压力反而减轻了,心与心的距离瞬间被拉近。

五、结语

感谢《渡汉江》,这首穿越千年的诗,给了我一个审视内心、修补关系的契机。它告诉我,“情怯”是人之常情,但爱能克服一切怯懦。真正的靠近,需要的是勇敢的沟通和真诚的表达,而不是因害怕而止步不前。故乡与亲人,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不应因距离和时光而蒙上畏惧的阴影。今夜,我的乡愁终于找到了安放之处,不再怯懦,唯有归心似箭的期盼。

渡汉江 宋之问 写作手法最后一句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

渡汉江 宋之问 写作手法 最后一句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怯?”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答案:答:“怯”是害怕的意思,诗人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 运用了“反接...